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物保护一直是自然资源保护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实施的野生动物就地保护的主要手段就是建立保护区。这种强制性保护措施实际上忽略了当地居民对周边环境中自然资源的需求,会导致保护区和居民关系的冲突,十分不利于保护工作的进行。而且,野生动物毁坏庄稼等时有发生,加之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当地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态度更为消极。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为促进保护区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的顺利进行,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是重要工作之一。为促进保护区和当地社区的共同发展,对居民保护态度的了解和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四川省部分自然保护区进行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调查研究。546份有效问卷共涉及了居民对保护区的态度,对野生动物的态度,对参与野生动物工作的态度等多项指标,并对包含年龄,性别,民族等居民各项个人社会人口因素以及距保护区距离,耕地面积,家庭年收入等其他一些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调查记录。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周边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态度普遍较为积极,部分少数民族分布的保护区的居民对保护区有不满情绪。野生动物活动区域接近居民区的保护区周边的居民或农业收入比重较高的居民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态度较为消极。在诸多居民的个人及家庭因素中,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耕地面积、年收入、与保护区距离均能影响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态度。而不同能源形式的居民区的保护态度差异较为显著。非薪柴为主的居民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和年收入的居民态度均有差异;薪柴为主的居民中,不同性别、民族和居住地离保护区距离的居民部分保护态度有差异,其余不同因素的居民保护态度差异并不显著。不同保护区周边居民经济收入方式差异较为显著,影响收入的因素也差异显著。针对此次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保护区应为当地居民提供直接参与保护工作的机会、保护区管理工作应为少数民族提供更多参与机会,长期坚持扶持周边经济等多项建议。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何居民会形成当前的保护态度,有助于指导今后改善居民保护态度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