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男性成人OSAHS患者软腭平面气道阻塞的评估:上气道动态CT三维成像研究目的:观察OSAHS患者软腭平面气道塌陷的动态特征,探讨评估OSAHS患者上气道软腭平面阻塞的方法。方法:41名有以下三种症状中至少两项的男性患者入选此前瞻性研究:日间嗜睡和疲惫,频繁打鼾,睡眠中呼吸暂停。进行了整夜睡眠监测后,所有研究对象接受了清醒状态下平静呼吸时和Muller动作下上气道CT扫描。比较两种呼吸状态下的软腭长度(SPL)、腭后区气道最小截面积(mXSA-RP)以及舌骨与硬腭垂直距离(hhL)。将轻中度OSAHS患者和重度OSAHS患者的如下测量参数进行对比:软腭长度(SPL)、舌骨与硬腭垂直距离(hhL)和腭后区最小截面积(mXSA-RP)、硬腭长度(HPL)。并将这些测量指标与OSAHS严重程度(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共有31名重度OSAHS患者和10名轻中度OSAHS患者。全部患者都出现软腭平面的气道阻塞。与平静呼吸状态对比,应用Muller动作呼吸状态下的腭后区最小截面积明显减小、软腭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重度和轻中度OSAHS患者组间,除了舌骨位置外,其他测量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中各测量指标与OSAHS严重程度无关。与BMI<26组患者相比较,BMI>26组患者腭后区最小截面积塌陷度较大,Muller动作下腭后区最小截面积更小,颈围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们应用动态CT三维成像技术显示了OSAHS患者上气道软腭平面的动态变化。全部患者均存在软腭平面不同程度的阻塞,但软腭平面的变化程度与OSAHS严重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重度组OSAHS患者比轻中度组OSAHS患者舌骨位置更低;BMI≥26组较BMI<26组OSAHS患者更容易发生软腭水平的阻塞;对于BMI>30的重度肥胖的OSAHS患者,软腭水平的气道塌陷未见增加甚至下降。第二部分男性成人OSAHS患者舌后区上气道的动态CT三维成像研究目的:观察男性OSAHS患者舌后区上气道塌陷的动态变化,探讨OSAHS患者睡眠中舌源性上气道阻塞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外科手术解决策略。材料和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睡眠中心接受检查治疗有以下症状的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日间嗜睡和疲惫,频繁打鼾,睡眠中呼吸暂停,经多导睡眠监测证实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所有研究对象接受了清醒状态下平静呼吸时、Muller动作下和反咬合动作下的上气道CT扫描。分别测量不同状态下舌后区气道最小截面积、颏棘到咽后壁水平距离、舌骨中心点距咽后壁水平距离、舌骨中心点到颏棘水平线的垂直距离、舌骨中心点距颏棘连线距离、颏棘到舌体边缘最远距离。分别比较平静呼吸时和Muller动作时、平静呼吸时和反咬合动作下测量参数的差异。将轻中度OSAHS患者和重度OSAHS患者的测量指标进行对比,并将这些测量指标与OSAHS严重程度(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最低血氧饱和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共有47名OSAHS患者,重度组36名,轻中度组11名。与平静呼吸状态相比,Muller动作时舌后区气道最小截面积减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舌体长度和舌骨位置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反咬合动作下的舌后区气道最小截面积增大,颏棘到咽后壁水平距离增加,舌骨向前、向上移位,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舌后区最小截面积增加值与颏棘到咽后壁水平距离增加值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与轻中度OSAHS组比较,重度OSAHS组患者舌骨位置较低,反咬合动作时舌骨与颏棘相对位置的变化及变化率较小,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Muller动作时舌骨位置和舌体长度的改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舌骨低位与AHI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通过对OSAHS患者舌源性阻塞形态学观察,可见以下四种类型的阻塞情况:舌体参与的软腭平面的阻塞、舌根部阻塞、舌体加舌根阻塞、舌体与舌根部均无阻塞。结论:本研究应用动态CT三维成像技术模拟了OSAHS患者舌后区上气道塌陷的动态变化。Muller动作模拟憋气时舌后区气道塌陷。反咬合动作时下颌前伸使舌后区气道阻塞明显减轻,下颌前移越多,舌后区阻塞改善越大。OSAHS患者舌骨低位与OSAH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下颌前伸时舌骨总体呈现向前上方移动的趋势,但舌骨上移程度与舌后区气道改善无相关性,今后可以考虑利用上气道测压检查推算舌后区气道阻塞对应的AHI,将其与舌后区确定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OSAHS病变程度越重,舌骨与下颌相对位置的变化越小。观察中OSAHS患者可见以下四种类型的舌源性阻塞情况:舌体参与的软腭平面的阻塞、舌根部阻塞、舌体加舌根阻塞、舌体与舌根部均无阻塞;结合软腭平面阻塞进行上气道阻塞分类,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OSAHS患者施行个体化手术治疗,为OSAHS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