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机动车等移动源的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是目前最有效的颗粒物减排后处理技术手段。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的传统陶瓷基壁流式滤芯应用广泛,但具有受冲击容易损坏破碎,加工困难,在高温热冲击下容易开裂等缺点。而金属泡沫拥有孔隙率高、渗透性好、比表面积较大、耐高温、易加工、抗冲击性能良好等优点,可降低排气背压,提高燃油经济性。然而,颗粒物在金属泡沫中的沉积特性及捕集效率等特点尚未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动车等移动源的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是目前最有效的颗粒物减排后处理技术手段。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的传统陶瓷基壁流式滤芯应用广泛,但具有受冲击容易损坏破碎,加工困难,在高温热冲击下容易开裂等缺点。而金属泡沫拥有孔隙率高、渗透性好、比表面积较大、耐高温、易加工、抗冲击性能良好等优点,可降低排气背压,提高燃油经济性。然而,颗粒物在金属泡沫中的沉积特性及捕集效率等特点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旨在研究金属泡沫滤芯的基本结构参数对颗粒物捕集效率影响及颗粒物在其中的沉积特性。首先,搭建了快速颗粒物加载系统,有效缩减了颗粒物的加载时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金属泡沫滤芯中的颗粒物动态沉积过程及沉积特性,并提出了颗粒物沉积的图像表征方法。快速颗粒物加载系统主要由颗粒物发生装置,颗粒物捕集装置以及数据采集系统构成。颗粒物在滤芯中的动态沉积特性通过体视显微镜对不同加载量的滤芯进行表征,而捕集效率则通过金属泡沫滤芯前后的尾气碳烟质量浓度(AVL-415烟度计)计算出来。。发现金属泡沫中颗粒物沉积过程与传统陶瓷基壁流式滤芯略有不同,分为深床沉积阶段、过渡阶段、滤饼层阶段三个阶段,但是在三个阶段中始终存在深床过滤。捕集效率方面,空心圆筒金属泡沫滤芯的捕集效率达到82%。体视显微镜图像处理显示,大部分颗粒物会沉积在与排气先接触的第1、2层滤芯中。在颗粒物沉积分布情况方面,第1层滤芯上颗粒物覆盖面积占比最大,在末端部分的孔隙截面积占比基本减小到0%(颗粒物覆盖面积占比近100%);第1层滤芯上颗粒物沉积分布沿轴向方向最为均匀,其他层颗粒物沉积均匀度沿径向逐层递减。滤芯的平均孔径直接决定了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和沉积特性,试验选取了三种不同孔径的材料:30 ppi、90 ppi和130 ppi(ppi,pores per inch)。结果表明,孔径越小的金属泡沫的碳烟质量浓度捕集效率越高,但捕集效率在形成滤饼层后相差不大。组合式滤芯(30 ppi、90 ppi和130 ppi)的捕集效率初始较低,但随着时间逐渐增长到略低于90 ppi的水平。孔径越小压降越高,虽然组合滤芯可有效降低压降,但会牺牲部分捕集效率。此外,滤芯的厚度也会直接影响其过滤性能,尤其是沉积在第1层上的颗粒物。结果显示厚的滤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会保持高的捕集效率,且先达到稳定。在厚度相同时,孔径小的滤芯的压降较高。相同厚度的90 ppi滤芯与130 ppi的滤芯的捕集效率相比虽然在初始阶段较低,但是在后期相差无几,但90 ppi滤芯的压降更具有优势,可在不牺牲捕集效率的同时降低微粒捕集器前后压降。
其他文献
火焰不稳定性可以改变局部火焰形态和结构,引起层流火焰的自加速,从而影响放热率、污染物排放甚至导致发动机爆震。本文对二维圆柱形乙醇/空气火焰和掺氢乙醇/空气火焰在不同压力和当量比下的层流燃烧特性和胞状不稳定性进行了详细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计算使用简化的乙醇骨架机理和详细输运参数。结果表明,火焰不稳定性随初始压力的增大而增强,随当量比增大呈现非单调变化,在略富燃(φ=1.2)时最不稳定。之后,通过线性
乙醇作为一种可替代含氧燃料,在实现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上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较差,如何提高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以及在柴油机上更好的应用乙醇燃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新型的含氧燃料,PODE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CN)和较高的氧含量,且PODE中不含C-C键,是一种很好的潜在的柴油替代燃料。本文首先开展了PODE、乙醇、柴油之间的互溶性研究,然后在一
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了二维模型,对氢气/空气预混气在全填充多孔介质平板微小燃烧器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定义了多孔介质预热区、反应区、壁面预热区三个区域和回热效率、多孔介质和壁面在反应区的热损失效率。采用参数化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多孔介质导热系数(ks)、孔隙率(ε)、壁面导热系数(kw)、当量比(Φ)、进口气体流速(Uin)等因素对燃烧温度(Tf)、多孔介质回热以及壁
GDI汽油机向小型强化方向发展,发动机在获得热效率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带来了爆震、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并且为了满足严苛的排放标准,发动机常以牺牲燃油经济性为代价。发动机喷水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抑制爆震,降低排气温度和NOX排放等优势,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未来发动机的需要。本课题围绕发动机进气道水喷射技术,基于一台4缸GDI汽油机,改装并设计了进气道喷水装置和控制系统,采用发动机试验与Python理论计算、一
内燃机作为移动装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部件,其节能减排对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内燃机排气具有温度高、能量大等特点,采用热力循环开展排气余热回收被公认为是最具节能潜力与效率提升的技术之一。烟气换热器作为热力循环中置换排气热量的关键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循环整体效率,同时带来的排气背压上升和额外负重均会损耗内燃机原机功率。因此,本文针对移动装置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中烟气换热器
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对内燃机节能减排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内燃机余热回收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手段。以CO2混合物为工质的动力循环可以较好的适应内燃机余热特性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系统的冷凝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部件设计及系统的稳态计算,缺乏对其动态特性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然而,由于内燃机工况的频繁波动,系统常常在变工况下运行,所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
现代发动机采用更加紧凑和更大功率密度的设计,因此发动机的热负荷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对于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的要求逐渐严苛,这也对冷却系统的温度控制与功耗优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冷却系统存在诸多局限性,电控部件与电控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为冷却系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使冷却系统从被动地控制温度转变为主动地管理能量,进而为提高冷却效果和整机效率提供了潜在的更好解决方案。先进智能冷却系统不仅能保证发
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性能提升迫切要求开发高效传热机构以将热量从器件传递到散热器。脉动或振荡热管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在热源和冷源之间以很小的温差传递大量的热量而无需任何外部能量。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理解脉动热管的运行特征,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为解决实验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壁厚三维脉动热管物理模型。采取数值模拟的方式对不同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与缸内碳烟的氧化过程密切相关,而缸内碳烟颗粒物的内部氧化是碳烟氧化过程的重要组成。因此,开展碳烟内部氧化过程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全气缸取样系统获得不同进气条件下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中的碳烟颗粒,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粒径谱仪、热重分析仪等仪器,分别测量分析碳烟样品的基本粒子粒径分布、纳观结构以及氧化活性,并将缸内燃烧的数值模拟与上述参数结合,以评价碳烟颗粒物内部氧化的倾向性。此
发动机采用二冲程工作方式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简单的优点。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以液压油作为能量输出介质,在循环过程中难以利用液压能下行回位,因此二冲程工作方式是一种适用于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的工作方式。然而,对于二冲程发动机来说,长久以来面临的燃油消耗较大问题仍是限制二冲程发动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仿真和试验手段,研究了基于二冲程自由活塞发动机从采用气道喷射到半直喷喷射方式的混合气生成状况和发动机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