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性能提升迫切要求开发高效传热机构以将热量从器件传递到散热器。脉动或振荡热管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在热源和冷源之间以很小的温差传递大量的热量而无需任何外部能量。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理解脉动热管的运行特征,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为解决实验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壁厚三维脉动热管物理模型。采取数值模拟的方式对不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性能提升迫切要求开发高效传热机构以将热量从器件传递到散热器。脉动或振荡热管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在热源和冷源之间以很小的温差传递大量的热量而无需任何外部能量。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理解脉动热管的运行特征,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为解决实验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壁厚三维脉动热管物理模型。采取数值模拟的方式对不同初始压力下脉动热管的启动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除此之外,比较了10W到40W功率范围内添加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CTAC的脉动热管热阻,分析其粘性与表面张力对流动阻力的协同影响。本文总结出表面张力对壁面润湿性的间接作用,分析了不同表面张力下薄液膜的形成以及对烧干极限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超亲水、亲水、疏水、超疏水表面下脉动热管传热性能与振荡运动,并进行了气泡型核和运动特征差异的系统性解释,分析了动态接触角滞后对毛细阻力的影响,对比不同润湿性表面抗干涸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范围内,低加热功率(如10 W)下,0.01 MPa初始压力的脉动热管相对于低初始压力(0.07 MPa,0.05 MPa)启动较为困难。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脉动热管换热效果影响显著,它主要是通过改变液体表面张力及粘性来影响流动换热过程。低加热功率下,管内驱动力不强,添加表面活性剂不仅不能强化传热效果,反而由于粘性的主导作用会阻碍流体运动。比如添加2000 ppm CTAC的脉动热管在本文所有研究工况下均未降低热阻。而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可使热阻值降低约4.78%。同时,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降低表面张力的方式进而影响壁面润湿性,提高脉动热管的抗干涸能力。此外,本文研究还发现:在研究范围内,疏水(包括超疏水)表面脉动热管在较低加热功率下(10W)的热阻低于亲水(包括超亲水)表面,而在较高加热功率(20W-40W)时,亲水表面不仅具有更低的启动温度和启动时间,而且传热性能更佳。相比超疏水表面,在20W加热功率下,超亲水表面的热阻降低10.8%。同时,本文发现了不同润湿性表面前进角和后退角的差异(动态接触角滞后),这是产生毛细阻力的主要原因。而且在疏水通道中观察到流向切换现象,而在亲水通道始终保持定向环流。亲水表面的气液界面为凹型,而疏水表面为凸型。由于疏水通道的气泡数量更多,因此导致更大的毛细阻力。此外,本文发现由于液膜的存在以及更小的流动阻力,亲水表面脉动热管具有更高的烧干极限。
其他文献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已成为中低温热能回收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研究热点。ORC的输出功根据中低温热源温度与工质的临界温度之间的关系,存在优化工况或单调增加的两种情况,且单调递增的循环性能优于优化工况。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吸热过程传热窄点位置不同导致吸热量随蒸发温度的不同。对于中低温热源,采用高临界温度工质(如R245fa)的ORC一般具有优化工况,且传热
燃油喷射系统喷射压力的提高是改善汽油机动力性、经济型与排放性的关键,传统的控制中存在参数标定量大、不确定扰动多以及全生命周期运行中的老化、磨损和积碳等问题,对控制算法的全工况、自抗扰能力与全生命周期自适应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本文结合自学习的精确模型前馈控制与自抗扰反馈控制设计了无标定控制算法,并借助仿真平台与实验平台对控制算法展开验证。首先,基于对燃油喷射系统机理的深入理解建立瞬态对象模型,利用1.
在内燃机中采用高压共轨燃料喷射系统实现燃料供应的精确控制,是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和能效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随着喷射压力的逐步提高,液体燃料快速降压带来的空化问题也随之变得不容忽视,空化不仅会造成空蚀而影响动力元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还会对系统流通能力造成影响,降低燃料喷射系统的性能,因此高压共轨燃料喷射系统中的空化流动机理的探究与问题的缓解,对燃料喷射系统高可靠性和高一致性的能力提升有重要研
火焰不稳定性可以改变局部火焰形态和结构,引起层流火焰的自加速,从而影响放热率、污染物排放甚至导致发动机爆震。本文对二维圆柱形乙醇/空气火焰和掺氢乙醇/空气火焰在不同压力和当量比下的层流燃烧特性和胞状不稳定性进行了详细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计算使用简化的乙醇骨架机理和详细输运参数。结果表明,火焰不稳定性随初始压力的增大而增强,随当量比增大呈现非单调变化,在略富燃(φ=1.2)时最不稳定。之后,通过线性
乙醇作为一种可替代含氧燃料,在实现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上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较差,如何提高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以及在柴油机上更好的应用乙醇燃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新型的含氧燃料,PODE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CN)和较高的氧含量,且PODE中不含C-C键,是一种很好的潜在的柴油替代燃料。本文首先开展了PODE、乙醇、柴油之间的互溶性研究,然后在一
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了二维模型,对氢气/空气预混气在全填充多孔介质平板微小燃烧器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定义了多孔介质预热区、反应区、壁面预热区三个区域和回热效率、多孔介质和壁面在反应区的热损失效率。采用参数化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多孔介质导热系数(ks)、孔隙率(ε)、壁面导热系数(kw)、当量比(Φ)、进口气体流速(Uin)等因素对燃烧温度(Tf)、多孔介质回热以及壁
GDI汽油机向小型强化方向发展,发动机在获得热效率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带来了爆震、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并且为了满足严苛的排放标准,发动机常以牺牲燃油经济性为代价。发动机喷水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抑制爆震,降低排气温度和NOX排放等优势,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未来发动机的需要。本课题围绕发动机进气道水喷射技术,基于一台4缸GDI汽油机,改装并设计了进气道喷水装置和控制系统,采用发动机试验与Python理论计算、一
内燃机作为移动装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部件,其节能减排对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内燃机排气具有温度高、能量大等特点,采用热力循环开展排气余热回收被公认为是最具节能潜力与效率提升的技术之一。烟气换热器作为热力循环中置换排气热量的关键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循环整体效率,同时带来的排气背压上升和额外负重均会损耗内燃机原机功率。因此,本文针对移动装置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中烟气换热器
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对内燃机节能减排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内燃机余热回收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手段。以CO2混合物为工质的动力循环可以较好的适应内燃机余热特性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系统的冷凝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部件设计及系统的稳态计算,缺乏对其动态特性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然而,由于内燃机工况的频繁波动,系统常常在变工况下运行,所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
现代发动机采用更加紧凑和更大功率密度的设计,因此发动机的热负荷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对于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的要求逐渐严苛,这也对冷却系统的温度控制与功耗优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冷却系统存在诸多局限性,电控部件与电控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为冷却系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使冷却系统从被动地控制温度转变为主动地管理能量,进而为提高冷却效果和整机效率提供了潜在的更好解决方案。先进智能冷却系统不仅能保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