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代替经济高速度增长模式成为了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方向。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企业高质量发展。然而,在国内外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与冲击之下,实体经济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备受增长持续乏力、成本不断攀升、盈利水平下降的困扰。同时,金融资产供不应求引起的金融投资热潮不断推高金融收益率,也使得实体部门生产收益明显低于金融投资收益,更加严重的压缩了实体企业发展通道与生存空间。在这种实业投资风险大、金融投资盈利多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开始偏离主业发展,产生了强烈的金融资产投资欲望,将更多的资源投向金融市场,越发依赖金融渠道的获利,出现了明显的企业金融化现象。很显然,企业金融化行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不匹配和相矛盾的地方。但是很少有学者在一个系统性与综合性的框架下,全方位剖析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以及内在机理。因此,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表现方面出发,多个维度研究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探究内在传导渠道与外在调节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全面剖析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兼顾理论与实证研究科学判断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保障高质量金融发展支持高质量实体经济发展”为目的,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首先,归纳总结国内外企业金融化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献;其次,在新发展理念、价值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全面科学地定义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概念,并从企业绩效观、企业安全观、企业效率观与企业社会价值观四个维度刻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多维表现,同时从宏观层面传统金融理论开展了范式研究与价值观判断,并进一步从预防性储蓄理论、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然后,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观、安全观、效率观与社会价值观四个维度,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分别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经营业绩、财务风险、全要素生产率与社会价值的影响效果、作用机理与调节效应;最后,基于逻辑推演并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提出防范与应对我国企业过度金融化的政策建议。本文从期限异质性视角出发,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效果、作用渠道与调节路径。通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发现企业金融化通过利润渠道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企业金融化与短期业绩呈正相关关系,与长期业绩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企业金融化对短期业绩与长期业绩的影响随着产权性质、地理位置、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而表现出异质性特征,进一步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高企业社会责任、高融资约束以及高信息透明度能够显著改善甚至扭转金融化对企业长期业绩的负向影响。本文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效果及传导渠道,发现企业金融化与企业财务风险是正U型关系,即适度企业金融化能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过度企业金融化会加剧企业财务风险,并且这种非线性影响随着资产类型、产权性质、资产规模以及地域分布的不同而呈现异质性特征,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杠杆路径与利润路径是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传导渠道,具体表现为杠杆路径在企业金融化与财务风险二者非线性关系中起到正U型的中介传导作用,利润路径在二者非线性关系中起到倒U型的中介传导作用。本文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传导机制以及调节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通过资本错配和劳动错配两条渠道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且企业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随着金融投资类别、行业类型、资产规模、产权性质以及资本密集度的差异而表现出异质性特征,进一步采用调节效应检验发现,高企业社会责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能够显著改善甚至扭转企业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而过度负债和多元化经营则会加剧企业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企业社会价值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社会价值的影响效果、作用机理以及公司内外治理所起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与企业社会价值呈负向关系,并且负向关系在高社会价值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且随着产权性质、行业类型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表现出异质性特征,进一步通过调节效应模型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公司治理能正向调节金融化与企业社会价值的负向关系,其中内部控制比外部监督的调节作用更为有效。科学认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企业金融化正在加剧“脱实向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长期业绩提高,增加企业财务风险,降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阻碍企业社会效应的产生与发挥。基于理论依据与实证结果,本文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以及投资者四个方面提出防范与应对企业过度金融化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要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强化资金空转防控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服务理念,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实体企业要优化自身资产结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投资风险意识,发挥外部监督功能。这些对策对避免企业过度金融化、降低甚至扭转过度金融化的负面影响,进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