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到多个病理反应,其特征性的病理过程为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炎性细胞浸润、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二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的发生。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 ASP)是1989年Cianflone等从人血浆中分离出的一种小分子量的蛋白质,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自分泌激素,由补体C3裂解而成,与补体C3a的一个生物学片段C3a desArg77为同一物质,C5L2是ASP的唯一功能性受体,ASP与C5L2受体结合后,通过增加二酰基甘油转酰酶(Diacylglycerol acytransferase, DGAT)的活性及促进葡萄糖转运体(glucose transporter, GLUT)从细胞内向细胞膜转移,而影响着甘油三酯的合成以及葡萄糖的代谢。促酰化蛋白代谢途径功能失调将引起一系列脂质代谢紊乱,并认为与糖尿病、肥胖症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本课题一方面通过研究ASP及补体C3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指标(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baPW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ra-media thickness, CIMT))的相关性来探讨其是否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研究ASP、C5L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清ASP、C3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来探讨其是否为冠心病的易感基因及是否参与到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 促酰化蛋白及补体C3与代谢综合征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测定MS组和对照组血清ASP、C3的水平,分析ASP、C3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指标baPWV、ABI、CIMT的相关性,探讨ASP、C3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的患者76例为MS组,选择同期门诊查体志愿者(无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血脂紊乱、及其他炎症、免疫性疾病)4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SP水平,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3水平,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测定均由检验科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测定采用体表超声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的测定采用BP-203RPEIII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装置检测。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及偏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检验标准。结果(1)MS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性别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MS组腰围,BMI, SBP, DBP, TC, LDL-C, TG, FBG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MS组与对照组比较,MS组baPWV、CIMT高于对照组,ABI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MS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SP、C3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SP、C3与MS无明显相关性(P>0.05)。(4) MS+AS组与MS—AS组比较,前者ASP、C3、SBP、FBG、LDL-C水平增高,HDL-C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aPWV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SBP、FBG水平增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BI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FBG、LDL-C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O.05);但baPWV、ABI正常与异常组比较,ASP、C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5)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SP、C3水平与腰围,BMI, FBG, TG存在明确相关性(p<0.05),而与baPWV, ABI无显著相关性;在排除腰围、BMI等代谢因素以后偏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SP、C3水平与CIMT呈独立相关(P<0.05)。结论ASP、C3与MS患者动脉硬化指标CIMT存在相关性,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部分 促酰化蛋白、补体C3及受体C5L2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1)通过测定CHD组血清ASP、C3水平,探讨ASP、C3与冠心病及冠脉严重程度的关系。(2)通过检测山东济南地区、不同种族CHD患者ASP 301T>C及受体C5L2 698C>T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450例为冠心病组,其中汉族245例,回族205例,选择同期查体志愿者50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汉族250例,回族25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山东济南地区汉族、回族人群,无血缘关系。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由检验科测定。采用TIANGEN RelaxGene Blood DNA System提取样本基因组DNA,采用TaqMan探针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选择其中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冠心病患者62例,选择对照组42例,对其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SP浓度,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补体C3浓度,同时通过western blot测定血清补体C3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定量RT-PCR测定血清补体C3 mRNA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Hardy— Wei nberg平衡检验群体代表性;连续变量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采用x2检验;不同基因型间血脂、血糖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检验标准。结果(1)CHD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CHD组SBP,DBP, TC, LDL-C, TG, FBG水平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CHD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SP, C3浓度明显增高,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CHD组中冠状动脉中、重度病变组血清ASP、C3浓度高于冠状动脉无病变、轻度病变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SP、C3水平与冠脉Gensini积分存在明确相关性(P<0.05)。(4)CHD组补体C3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水平在冠状动脉中、重度病变组高于无病变、轻度病变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SP、C3与CHD存在相关性(P<0.05)。(6)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ASP基因型分布在汉族组和回族组的x2值分别为0.875(P=0.38)和0.087(P=0.75),C5L2基因型分布在汉族组和回族组的x2值分别为0.863(P=0.37)和1.439(P=0.26),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7) 山东济南地区汉族人群中,C5L2基因的等位基因C、T及基因型CT的分布频率在CHD组和对照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CHD组C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T的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而在山东济南地区回族人群中,CHD组ASP、C5L2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均有差异,ASP C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C的频率增高,C5L2基因型CT及T等位基因的频率也高于对照组。(8) 山东济南地区汉族、回族人群中,ASP基因CC基因型及C5L2基因的CT基因型组血糖升高,而各血脂结果未见异常。仅在回族人群中发现ASP CC基因型及C5L2 CT基因型组TG水平升高,而TC、HDL-C、LDL-C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ASP、C3与冠脉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受体C5L2698C>T多态性可能是山东济南地区汉族、回族人群冠心病的易感基因,而ASP 301T>C多态性仅可能是山东济南地区回族人群冠心病的易感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