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光电平台光学系统温度适应性及热控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oves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空光电成像技术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机动灵活、实时性强的优点,在地理测绘、应急减灾、国防安全、影视航拍等领域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载光电平台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内部电子器件以及外部环境会对平台的温度分布造成影响,温度变化会降低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为了获得清晰稳定的目标图像,必须采用热控方法对平台的温度进行控制。因此,采用热控技术降低环境温度变化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是航空光电平台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航空遥感技术对成像分辨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口径、长焦距光学系统在光电平台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温度对高分辨率光学系统成像性能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了满足航空遥感技术对热控指标的更高要求,本文以某机载光电平台为研究对象,针对航空光学系统热控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构建了航空平台温度变化与光学系统像差的模型,揭示了温度对不同光学元件像差的影响,为热控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然后采用基于光机热集成技术的温度适应性仿真分析方法,考虑加工装调、振动和电子学对系统传函的影响,对温度引起的传递函数进行了分配,提高了实际应用中光学系统温度适应性计算的准确度。其次,对航空光电平台的热环境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平台的热边界条件。平台通过减振器安装到载机腹部,整个平台与外界大气直接接触,高空低温环境会对平台温度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平台结构特点,分析并计算了平台与载机之间的热传导、与外部环境的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热流,分析了平台内热源的功耗及分布,确定了光电平台的热边界条件。在外热流计算过程中,采用球体强制对流换热模型,对强制对流换热系数进行了计算,提高了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再次,根据光学系统温度适应性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温差的热控策略,该方法将主镜、次镜之间的温差作为热控目标,能够实现光学系统在大温度范围内的良好成像,降低了热控系统设计复杂度及功耗。根据被动热控为主,主动热控为辅的原则,对航空光电平台热控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了验证热控方法的有效性,对光电平台热控效果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热试验。根据平台初始温度的不同,分别对低温、常温和高温工况下光电平台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热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情况下光学系统温度分布均能满足热控指标要求。采用航空温压箱来模拟高空低温低压环境,实时测量光学系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分辨率板来测量平台的成像效果。低温、常温及高温热试验下主次镜温度均能满足热控要求,进一步验证了热控方法的有效性。论文结合光、机、热理论对机载光电平台的热控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光机热集成分析及热试验对热控方法进行了验证,为航空光电平台热控系统的设计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论文研究了温度对机载光电平台光学系统成像性能的影响和系统热控补偿方法,其成果对于新一代航空光电平台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正> 由于间日疟原虫目前尚不能体外培养,抗原制备困难,使间日疟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受到限制。本文报道以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基因组DNA库0.24kb DNA片段为探针,用~(32)P标记
目的分析伽师县7—8月份流行期发生的伤寒病例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特点,为查明流行的原因提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依据,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伽师
目的 探讨妊高症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的脑病临床相关性,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80例正常的孕妇和80例患有不同程度妊高症的孕妇临床资料,比较
本研究利用BAS的生物放大作用[1],应用生物素-抗生物素抗原斑点试验(ABC-AST)[2,3],将抗细粒棘球蚴单克隆抗体用于检测包虫病患者血清抗原。材料与方法1试剂和药品1.1抗细粒棘球蚴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诱生腹
如果出现突发头晕或原有头晕明显加重;突发一侧肢体或头面、舌部短暂性发麻、乏力或活动欠灵活;突发嘴角流水漏气、舌头发硬、咬字不准、吐字不清等,或是脑出血先兆。
云计算场景下的数据安全事件频频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一个最有效的模式是用户将敏感数据加密后上传至云服务从而实现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然而,上述模式带
长爪沙鼠实验感染马来丝虫后,用感染期幼虫、微丝蚴的超声粉碎片段抗原和成虫的冰冻切片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观察血清抗体动态变化。抗感染期幼虫抗体多于感染后前3Wk
目的:分析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内科出现的84例护理风险事件,总结风险发生原因,并针对发生原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结果
从柔性纤维的几何特点和受力性能出发,研究碳/芳纶混杂柔性纤维混凝土的动力特性,采用了悬臂梁纤维混凝土试件进行波动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柔性纤维混凝土能够承受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