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重要的变革转轨时期,而教材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教材并反思近几十年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对当前或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立体几何在高中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983版、2001版、2007-A版这三套教材,并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阶段对近三十年来立体几何课程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力求以点带面,分析不同时期数学课程的时代特色以及数学教育理论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高中立体几何课程具有系统性强、学科特色明显,强调公理化思想,突出学科的严谨性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内容繁多、教学要求高、学生学习难度大,教材可读性差等问题。进入世纪之交,立体几何课程在反思本国教育改革的同时,借鉴了国外大量的先进课程理论和教育理念,并做出了相应的变化调整,表现为削枝强干,突出本质,考虑学生认知规律,降低学习难度,注重算法化思想的渗透,但由于删减内容过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进入21世纪,新课程更多体现了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立体几何课程适度调整了课程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强调探究能力的培养,突出信息技术、算法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材可读性增强。通过分析教材及课程特色,反映了近三十年来我国数学教育观念的发展变迁:在保持“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利器、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等教育传统的同时,数学教育也从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强调学科内部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向强调数学的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转变;由强调学科知识的工具价值到强调数学的多重教育价值。通过反思高中立体几何课程的演变,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启示是,首先全面认识并落实数学的教育价值,注重“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的同时,要彰显数学的工具价值、文化价值和理性精神;其次,课程改革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并且课程改革不是“革命性的”,而是有继承,有扬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再者课程改革应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