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复杂膝关节初次关节置换中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初次行膝关节置换治疗的复杂膝关节的患者28人(35膝)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平均25.0月(范围15月--34月)。所有初次膝关节置换患者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所有病例由一名长期从事关节置换手术的高年资医师完成,术后按照统一的康复方案进行功能锻炼。记录患者数据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患肢、内或外翻畸形、关节活动度、初步诊断、随访时间;通过膝关节正侧位、双下肢负重位全长、髌骨轴位片检查对手术前后膝关节胫股角、术后假体情况进行记录;采用HSS评分、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VAS评分对患膝进行评分,并进行HSS评分、KSS评分优良率评估;术中根据AORI分型对胫骨平台骨缺损进行分型,并给予相应处理方式,包容性骨缺损或非包容性骨缺损、延长杆的使用、髌骨处理方式;术后并发症。本研究探讨ACCK假体用于经软组织松解技术仍不能达到稳定性的复杂膝关节初次置换初步疗效;胫骨平台骨缺损根据AORI分型并进行相应处理,假体稳定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男12人,女16人,平均年龄68.9岁,左19膝,右16膝,外翻21膝,内翻14膝,平均随访时间25.0个月。根据胫骨平台缺损AORI分型:无缺损9膝(6膝干骺端钻孔,3膝未处理),I度13膝(其中骨水泥8膝,骨水泥+螺钉5膝),II度11膝(金属垫片填充),III度2膝(植骨+金属垫片);包容24膝,非包容11膝;24膝进行髌骨置换,11膝未进行髌骨置换;所有病例使用双侧延长杆。术后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3膝(8.6%,2膝股骨前髁突、1膝胫骨平台内侧)骨水泥和骨界面出现放射线透亮线,经多次随访确定透亮带均小于1mm,无进行性加重情况。利用股骨解剖轴和机械轴夹角对股骨远端进行个体化外翻截骨,术后患膝下肢力线均恢复良好,本临床研究术后胫股角(171.50±1.54)°较术前胫股角(152.63±7.28)°明显改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1,p<0.05)。术后随访未发现膝关节屈伸活动障碍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65.23±16.82)°,术后经统一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度为(108.63±9.5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7,p<0.05)。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87.31±4.30)分较术前HSS评分(34.31±5.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3,p<0.05)。患者膝关节VAS评分术前(8.03±0.56)分下降至术后(2.20±0.5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6,p<0.05)。KSS临床评分由术前(25.69±6.51)分提高到术后(88.17±33.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0,p<0.05),术前KSS功能评分(19.43±8.56)分,术后KSS功能评分(89.00±5.92)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9,p<0.05)。患者均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感染、假体松动、假体下沉、关节不稳、髌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按HSS膝关节评分标准结果:优27膝(77.14%),良8膝(22.86%),优良率100%;根据KSS评分标准评估:优31膝(88.57%),良4膝(11.43%),优良率100%。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极大缓解,活动度提高显著,均能生活自理,甚至可进行轻度的体力劳动,少数患者出现膝关节局部麻木、轻微疼痛(患有腰间盘突出),患者满意度高。结论:1.ACCK假体用于经软组织松解技术仍不能达到稳定性的复杂膝关节初次置换,早期功能恢复确切,临床效果好,患者满意率高。2.胫骨平台骨缺损根据AORI分型并进行相应处理,达到了即刻、初期稳定性,可提高假体使用寿命。3.膝关节置换中股骨远端外翻角采用个性化截骨,可保证下肢力线和髌骨轨迹良好。4.膝关节置换中无论髌骨置换与否,术中通过软组织调整后髌骨轨迹良好,术后无髌骨脱位,髌骨轨迹不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