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 PPH)指在进餐后2h以内收缩压下降≥20mmHg。但更广义地来说,餐前收缩压≥100 mmHg,而餐后收缩压<90mmHg ,以及进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未达到上述标准,但超过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出现头晕、晕厥等症状,也应包含在PPH范畴之内。PPH的发病率的报道不一致,从随机人群中的2.6%到需要家庭护理老年人中的36%。PPH是临床上常见的易导致晕厥、跌倒、心绞痛和脑血管事件的疾病,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餐后30分钟之内出现轻度头晕。PPH可发生在健康老年人、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家庭护理的老年人、帕金森患者及糖尿病患者。目前关于PPH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认为是餐后交感系统代偿不全、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受损、餐后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收缩功能受损、具有扩血管作用的胃肠肽过分释放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更容易出现脑的低灌注,因为高血压和高龄都可以减少脑血流量。高血压不仅使餐后血压更容易下降,而且使脑灌注曲线右移,以致大脑长期接受高灌注并耐受。因此同青年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可在血压出现小幅度降低即出现症状,如在发生PPH时,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心脑缺血表现。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对高血压病人而言具有良好管理价值,尤宜用于由于进食或体位改变而致的血压改变。本课题通过对病情平稳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分析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PPH的发病率、临床特征、相关的影响因素来探讨PPH在国内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情况。方法:选取2010-10-12至2011-3-12在我院住院治疗、病情相对平稳、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选取了69例。按年龄分为3组: A组共30例,年龄为60~69岁,平均年龄为(64.5±2.6)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B组共25例,年龄为70~79岁,平均年龄为(74.6±2.7)岁,男15例,女10例; C组共14例,年龄为80~94岁,平均年龄为( 83.8±5.4)岁,其中男8例,女性6例。对69例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受试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前禁食至少12 h,袖带缚于左上臂,动态血压监测器白天每隔1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值(从早晨7点到晚上22点),夜间间隔30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值(从晚上22点到次日7点)。24小时内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者为有效病例,对于测量结果不符合者重新测量。当夜间的平均收缩压水平高于白天的平均血压水平时判定血压的昼夜节律反转。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SBP)根据以下公式定义:△SBP =餐前SBP-餐后SBP。餐前血压指进餐前2次血压的平均值,餐后血压指餐后2小时内最低血压值。PPH定义为△SBP》20mmHg。同时对患者进餐后出现的不适症状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所有患者的白天活动时间,入睡时间及睡眠质量等进行记录。结果:1)6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餐后血压变化的趋势是下降的,这种趋势在三餐中表现是相同的;早餐后收缩压降低的幅度(14.5+10.1)高于午餐(7.8+12.2)和晚餐(7.1+9.0),P<0.001;不同年龄组的不同餐次进餐前后收缩压变化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6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PPH的总发生率27.54 %,PPH的发生率以早餐最高(23.19 %),高于中餐(10.15 %)及晚餐(7.24 %),P<0.05;午餐与晚餐的PPH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发生PPH的患者中,A组8例(26.67 %) , B组7例(24.13 %) ,C组4例(28.57%) ,不同年龄组间PPH发生率无差别( P>0.05)。3)年龄、性别、BMI、活动时间、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体位性低血压及应用药物情况对老年高血压患者PPH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糖尿病病史和白天血压的波动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PPH的发生有影响。4)PPH可引起老年人头晕、乏力、心绞痛等心脑缺血症状。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以早餐最为明显;餐后血压下降幅度及PPH发生率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未随年龄增加而改变;PPH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发生率为27.54 %,尤以早餐发生率最高;白天血压波动度大及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发生PPH;ABPM可提供更丰富的关于血压形式和节律信息,是诊断PPH的很好手段;PPH可引起头晕、乏力、心绞痛等心脑缺血症状,应加强识别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