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共通表现,长期发热病人的病因诊断是临床医师常要面对的难题。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own origin,FUO)的概念最早于1961年提出,被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疑难发热病人的诊治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临床思路。近半个世纪以来诊疗技术的进步和流行病学的变迁使得发热性疾病的病种组成和诊断手段有了一定的变化,是故陆续有学者提出对FUO定义的改良意见以适应这种变化。1998年我国学者也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技术水平提出了FUO的改良定义: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目前,以上两种标准均有被国内文献采用。FUO定义中的前两条标准都是为了排除数量庞大、容易诊断的短期急性发热,第三条是为了保证必要检查的完成。我国改良标准和经典标准的主要差别在于热程限制和必要住院时间的缩短,这样有利于更快地纳入疑难发热病例从而提高诊治效率,但也可能因为纳入了更多的短期急性发热病人,导致扩大FUO的诊治病人数,造成延误诊断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本研究旨在前瞻性比较热程在2~3周和3周以上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一般情况、病种组成、确诊时间和确诊手段的异同,探讨适合新形势下的FUO定义标准。同时观察炎症标志物对感染病因诊断的价值。研究目的:1、探讨适合新形势下的FUO定义标准;2、总结本地区FUO病例的病种组成、临床特点,评估常用诊查手段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3、分析炎症反应标志物对FUO中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前瞻性研究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140例热程在2周以上的发热原因待查病人,分别按改良标准和经典标准分为两组,A组:发热2~3周,门诊3次或住院3天以上未确诊;B组:发热3周以上,住院1周以上未确诊。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病种组成、确诊时间和确诊方法、未确诊病例的转归。2、统计分析140例病人的病种组成、病因分布变化趋势、临床特点,常用诊查手段的诊断率,炎症标志物水平。结果:1、热程在2~3周和3周以上的两组病例在一般情况、病种组成、确诊时间、确诊方法、未确诊病例的转归上均无统计学差异。2、本次研究的FUO最终病因为感染性疾病32%、肿瘤性疾病9%、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13%、其他混合疾病10%、最终未确诊病例36%,病种组成与既往文献报道相似;与我院既往报道比较,感染性、肿瘤性疾病比例下降,非感染性炎症、其他疾病比例上升,未确诊者比例上升。确诊病例的平均确诊时间为11.4天。胸/腹CT、骨髓穿刺、组织活检对FUO病因诊断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13.89~69.23%)和很高的特异性(92.6~100%)。炎症标志物水平(WBC、ESR、CRP、PCT)在不同病因的FUO中有一定差异。结论:1、我国1998年的修改标准更适合本地区的FUO诊治。2、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仍是FUO的主要病因;本次研究中FUO的基本病种组成和病因变化趋势与其他地区相同。3、胸/腹部CT、骨髓穿刺、组织活检在FUO中的诊断价值值得肯定。4、炎症标志物水平在不同病因的FUO中有一定差异,但其诊断价值还有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