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自然诱发与人工辅助接种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到的34个水稻品种进行抗病性初步鉴定,结果如下:在34个品种中,没有高抗品种,抗性品种有9个,占26.47%,中抗品种10个,占29.41%,中感品种11个,占32.35%,感病品种3个,占8.57%,高感品种1个,占2.94%。研究发现这34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主要处于抗和中感之间,从整体上来讲,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还是较弱。在抗病性鉴定的基础上,选择抗、中抗和高感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在水稻孕穗末期用注射器注射接种体到水稻穗部的方法,在国内首次对其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MDA的含量和POD, PPO, PAL, CAT的活性是水稻抗稻曲病的重要机制之一。高感品种MDA的含量明显增加,而抗病品种的MDA含量变化较小。研究发现MDA含量的升高与膜质过氧化有关,MDA含量稳定有利于水稻抗稻曲病,这表明水稻品种的抗性表现与MDA的含量密切相关;另外CAT活性在非亲和反应中明显下降,抗病水稻品种的CAT活性在接种后表现为下降,感病品种的CAT活性在接种后表现为上升,这表明水稻品种的抗性表现与CAT的活性密切相关;POD和PAL活性的升高有利于木质素和植保素的合成,PPO活性的升高有利于将酚类物质氧化成为醌,对入侵的病原菌产生毒杀抑制作用,抗病品种的POD、PAL和PPO活性在接种后表现为升高,感病品种的POD、PAL和PPO活性在接种后变化不明显,这表明水稻品种的抗性表现与POD、PPO和PAL的活性密切相关;接种后,抗感病品种间SOD的活性差异不明显,表明水稻品种的抗性与SOD的活性关系不明显。不同品种在各生化因子含量和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