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来源本课题来源于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防治慢病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07012。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不同大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前提,共纳入观察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931例。其中A组(T2DM+高血压病+冠心病组)579例;B组(T2DM+高血压病+脑卒中组)124例;C组(T2DM+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组)228例。应用横断面资料调查,统计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和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型包括本虚证:阴虚津亏、脾气亏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证:胃肠热结、湿热困脾、肝经郁热、气机郁滞、痰湿阻滞、血脉瘀滞;虚实夹杂证:肝阳上亢,共计11个证型,辨证分型标准由课题专家组论证后确定。实验室指标包括血肌酐(SCr)、尿酸(UA)、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TC),由东直门医院生化分析仪检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主要证候在组内及组间出现率的差异。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A、B、C三组组间实验室指标差异;分析相同证型的实验室指标在A、B、C三组间的差异性;各组内不同证型TG、 HDL-c、 LDL-c、TC水平差异。并对各组内实验室指标与血糖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出现的规律:A组本虚证出现率为:气阴两虚证>阴虚津亏证>阴阳两虚证(P<0.01)。标实证出现率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高于湿热困脾证(P<0.01),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无差异(P>0.05)。B组本虚证出现率为:气阴两虚证>阴虚津亏证(P<0.05)。标实证出现率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湿热困脾证三者无差异(P>0.05)。C组本虚证出现率为:气阴两虚证>阴虚津亏证(P<0.05);标实证出现率痰湿阻滞证>湿热困脾证(P<0.01),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两者无差异(P>0.05)。气阴两虚证、阴虚津亏证、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肝阳上亢证、湿热困脾证六种证侯在A组、B组、C组三组间出现率的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A、B、C三组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SCr水平:B组高于A组(P<0.05);LDL-c水平:B组高于C组(P<0.05);TC水平:B组>A组>C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相同证型的实验室指标在A、B、C三组间的差异性比较:气阴两虚证:SCr水平B组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之间无差异(P>0.05);痰湿阻滞证:TC水平B组高于A组和C组(P<0.05);湿热困脾证:TC水平B组高于A组和C组(P<0.05)。4.各组内不同证型间TG、HDL-c、LDL-c、TC比较:A组和C组患者TG、HDL-c、LDL-c、TC水平在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肝阳上亢证比较上均无差异(P>0.05)。B组患者TG水平肝阳上亢型低于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湿热困脾证(P<0.05),有统计学意义。HDL-c、LDL-c、TC水平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肝阳上亢证、湿热困脾证四证无差异(P>0.05)。5.各组内实验室指标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各组中SCr、UA、TG、HDL-c、LDL-c、TC水平与本组血糖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三组本虚证证型相同,标实证有差异。气阴两虚证在A、B、C三组本虚证中占主导地位,出现率高于阴虚津亏证;A组标实证出现率: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高于湿热困脾证;B组标实证出现率: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湿热困脾证出现率无差异;C组标实证出现率:痰湿阻滞证高于湿热困脾证。2.A,B、C三组组间比较:SCr水平B组高于A组;LDL-c水平B组高于C组;TC水平B组>A组>C组。推测合并脑卒中并发症者,发生肾脏病风险增高。3.B组患者更应密切关注血肌酐和血脂水平,定期复查肾功能,严格控制血脂水平。4.B组肝阳上亢证TG水平低于痰湿阻滞证、血脉瘀滞证、湿热困脾证,可能因为其属于本虚向标实发展的过渡阶段,治疗时应注重对此期的把握。5.各组内SCr、UA、TG、HDL-c、LDL-c、TC水平与本组血糖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