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被称作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奇迹”,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着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隐忧。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明显的态势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基础之上,这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依赖增加资金、能源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各类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推动。
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尝试从能源约束这一全新视角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将能源消费纳入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中诠释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文章首先对能源消费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分别从投入产出和技术效率两个视角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展开实证研究,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经验观察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1995-2009年,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2008年以来随着中西部地区GDP增速不断超过东部地区,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区域内部的差异值得关注,西部地区省际间相对差异2001年以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②1996-2009年,各投入要素中物质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两次金融危机期间相对更为突出。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三大区域中最高,而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相对较多。③三大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契合,但从技术效率的变化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各地区技术效率呈显著的收敛趋势。④从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和产权结构的优化,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都有助于技术效率的提升,较高的煤炭消费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则阻碍了技术效率的提高。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促进经济增长源泉转换、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化、提高能源消费效率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