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某种特定生物控制(促进或抑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直接攻击生物本身。以作物为中心的有害生物生态管理,必然要以群落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本研究从“作物—害虫—天敌”相互作用关系的整体出发,采用田间、室内、室外的试验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学、分类学、统计学、系统论、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冬小麦(夏玉米)——春棉花复合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害虫与天敌群落重建与种群动态变化的规律,分析害虫与天敌的空间格局及其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不同农业防治措施对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群落的影响,揭示了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的控制与管理的机理。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 (1)根据海岛生物地理学理论和群落重建库源假说,对种库与群落重建中的交换库和主体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种库是主体群落建立以前,能进入其生境栖息生活的所有潜在定居者;交换库则指主体群落建立以后,能进入该生境栖息生活的生物群落部分,它既能为重建群落提供定居者,也可为迁出的定居者提供庇护所。在中后期玉米—棉花复合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建立与前茬作物麦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休戚相关,而麦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影响因素,麦田中的天敌,就成为了棉田天敌群落建立的一个丰富的种库,可以为中后期玉米—棉花复合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建立提供依据,从而有利于采取适当的调控策略和治理措施。 (2)应用群落结构、种群动态、相对丰富度等指标,对不同农业防治措施下,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各类群的结构与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病虫害管理措施与不同的种植模式,对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与种群动态有显著影响。综防田天敌与中性昆虫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化防田,而害虫的种群数量要低于化防田;而化防田天敌与中性昆虫的种群数量明显低于综防田,而害虫的种群数量远高于综防田。复合间作田天敌与中性昆虫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单作田,而害虫的种群数量要低于单作田;而单作田天敌与中性昆虫的种群数量明显低于复合间作田,而害虫的种群数量要高于复合间作田。 (3)在赤眼蜂释放区,第二、三代综防田棉铃虫卵田间的平均寄生率为68.35%和78.67%,棉株长势可影响赤眼蜂寄生率。而第二、三代化防田棉铃虫卵田间的平均寄生率仅为9.54%和6.34%。在棉铃虫卵量高峰期,单纯依靠自然天敌功能团不足以控制棉铃虫的危害,在中后期释放赤眼蜂从时间、空间和数量上都弥补了Bt棉抗虫性减弱与天敌功能团对棉铃虫控制作用的不足。 (4)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用性诱剂、杨枝把喷洒农药、糖醋液+苯甲醛以诱集棉铃虫,既可以用于测报棉铃虫发生的动态来指导防治,在虫口密度低时,也可以起到防治的作用。生物农药可以在田间害虫大发生而自然天敌与助增天敌防治失败时,作为一种补救措施紧急施用,也可以在害虫发生较重时将生物农药与天敌释放技术协调使用。 本论文在分析了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害虫与天敌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天敌释放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与生物农药技术进行害虫与天敌的控制与管理,初步建立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害虫与天敌控制与管理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