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部分性脾栓塞术能有效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所致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已得到广泛认可。尽管一些研究报道了其治疗效果与脾栓塞程度有一定关系,但我们对其疗效的影响因素仍缺乏系统性的认识,而且对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亦缺乏充分的了解。在开展部分性脾栓塞治疗时,如何才能获得满意的脾栓塞效果并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是临床上急待解决的难题。目的1、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术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2、分析、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改善脾功能亢进疗效的影响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3、确定取得满意疗效并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适当脾栓塞程度。材料和方法2008年01月至2011年12月间,共7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因脾功能亢进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部分性脾栓塞治疗。其中53例在脾栓塞术后随访超过1个月,并具有完整的实验室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及CT影像学检查等临床随访资料。将该5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腹部CT图像数据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测量患者术前、术后脾脏体积的变化,评价脾栓塞程度。比较部分性脾栓塞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使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外周血血小板升高值与各可能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并确定术后6个月、1年血小板升高值达(60.0~80.0)×109/L时最佳的脾栓塞比例及非梗死脾体积截断值;同时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确定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最佳脾栓塞比例及脾栓塞体积。结果本组病例共进行了73次脾栓塞治疗,其中7例患者手术次数为2次,3例为4次,1例为5次,余42例均为1次,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时间为1~42个月,中位时间为10(14)个月。53例患者中,有42例术后随访时间超过了6个月,24例随访超过了1年,12例随访超过了2年。部分性脾栓塞术前脾脏体积、非梗死脾体积、脾栓塞体积及脾脏栓塞比例分别为687.3(355.6) mL、259.0(141.0) mL、434.3(322.7) mL和(62.9±10.2)%。脾脏体积在术后随访时间内逐渐增大,但在术后2年时残脾体积与术前脾脏体积的比值仍小于50%。部分性脾栓塞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及2年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统计分析提示:术后1个月血小板升高值与术前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术前脾脏体积、脾栓塞体积、脾栓塞比例间呈线性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术后6个月血小板升高值与术前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活动度、脾栓塞比例间呈线性正相关,而与非梗死脾体积呈负相关;术后1年血小板升高值与脾栓塞比例呈线性正相关,而与非梗死脾体积呈负相关。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提示部分性脾栓塞术后6个月、1年血小板增高值达(6.0~8.0)×109/L时,脾栓塞比例及非梗死脾体积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4.3%、211.5mL。部分性脾栓塞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了栓塞后综合征,持续时间为3~16天,中位时间6.0(3.0)天。术后有11例患者(20.8%)发生了相关并发症,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5例,大量腹水2例,腹水、左侧胸腔积液及肺炎2例,1期肝性脑病1例,以及腹腔多重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厌氧菌感染1例。本组无发生部分性脾栓塞术后并发症死亡病例。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脾栓塞体积及脾栓塞比例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分析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Child-Pugh评分、脾栓塞体积及栓塞比例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5、603.0mL及60.8%。结论1、部分性脾栓塞术能有效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所致的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低。2、脾栓塞比例和非梗死脾体积是部分性脾栓塞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3、部分性脾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较高的脾栓塞比例、大范围的脾栓塞体积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10分。4、脾脏体积较大或肝功能Child-Pugh C级患者进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时,为达到有效的栓塞效果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考虑分次重复进行脾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