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空前绝后,开史上未有之先河,创古今女统之盛世。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里,以女性之躯登上封建政治权力的塔尖,并创立了武周王朝的“武则天”是一个足以穿越时空的界限、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文学素材。从1960年郭沫若发表话剧剧本《武则天》至今,“武则天”当代改写现象呈现出繁复而颇具异趣的状态,折射出的是多重社会政治与历史文化因素的深入变迁。因此,研究当代(1949-)中国文学对历史人物“武则天”的叙述,解读和梳理当代中国文学以“改写”形式对历史人物“武则天”的传奇一生所作的叙述,足以让我们回到波谲云诡的历史深处,寻得改写作品的生产机制和意义架构,窥出隐在文本之外的时代内涵。 论文分为引言、正文与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武则天”研究历史及当代改写现状。纵观探讨“武则天”当代改写的论文著述,不难发现,学术界对于“武则天”的文学研究大多集中于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或社会学领域,主要研究人物形象或是文本变迁。大多数研究者把目光投向“武则天”形象与“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的关系,却很少从宏观上探讨不同时期“武则天”当代改写的文学内涵。 第一章尝试从“武则天”当代改写生发的原因入手,探究“武则天”当代改写的外缘与内缘。指出风云万变的现实语境是“武则天”当代改写产生的宏观环境,丰富庞杂的阐释空间是促使“武则天”当代改写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章以1960年以来的九部经典改写作品为例,涵括“武则天”当代改写所呈现的三种走向,展现文学与历史相互缠绕的命运。“十七年”时期,郭沫若发表的话剧剧本《武则天》与田汉创作的京剧剧本《谢瑶环》分别从“唯上”与“唯下”的角度,为武则天“翻案”,对“武则天”故事进行了“政治化”改写;1994年,苏童、格非、北村、须兰、赵玫等“新历史主义”小说家对“武则天”进行了“断裂化”改写,“少数话语”实践下的“武则天”充盈着悲观的情怀,成为审美实验与终极探究的背景与载体;20世纪末,陈家林导演、冉平编剧、刘晓庆主演的电视剧《武则天》与李少红导演、郑重、王要编剧、归亚蕾主演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以“怀旧化”改写,显现古典意蕴与史诗艺术的回潮。第三章阐述当代文学文本对“武则天”审美呈现的特征与方法,探究“武则天”当代改写文本逐渐细化的叙事视角与消解主题的改写方法,进而揭示“武则天”当代改写“现代性”的最终指向。 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武则天”当代改写的意义,对“武则天”改写研究提出多向度的思考,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