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银行业、证券业之间的业务出现交叉,出现了一些新的跨业金融产品,如:银证通、银证转账等。业务界限逐渐模糊,银证之间的关系也从竞争走向了合作。银证合作经营有利于提升我国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方面看,盈利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业务上,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对比国外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国内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银证合作,银行资金增加了投资渠道,并且在近乎相同的成本下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同时有效的利用资金运作平台开展多元化的业务。在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其次,证券业缺乏资金的要求也在银证合作中得到了满足。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入意味着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得到了新的融资来源,打破了原有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分离的格局,证券公司也可以充分利用银行现有的网点优势和高效的清算系统提高了证券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银证发展各取所长,有利于产生规模效应;最后,中国加入WTO以后,有“金融超市”之称的国外大型金融机构的全面进入,对中国金融企业的经营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内忧外患”的综合压力下,银证的跨业合作应运而生。在分业经营的框架下,银行业和证券业在资金、业务甚至组织机构上进行合作,通过合作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率,是在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稳健性的现实选择。银证双方在业务、股权等方面合作的经验,为我国金融业融入世界金融体系做了有益的准备。辨证的吸收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推进银证合作,有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发展模式。金融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而金融监管体制被严格的界定下来,严格按照分业监管模式实行多方位的监管。现有的一行三会的监管部门设置,有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对指定机构和产品进行专业化监管。但随着混业经营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已经逐渐模糊,使得现行的监管模式下,监管机构监管的有效性受到考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可能产生监管真空、交叉重复监管,使得监管效率降低。由于没有一部专门的银证监管的金融法律法规,在银证业务的合规审批、规范经营、处罚和撤销退出机制上没有专业法律进行依托,容易造成法律监管失效或者监管主观性增加,造成了经济效益损失;其次,由于跨业金融产品监管归属权不明晰、监管目标的差异,导致监管机构监管措施不到位,互相推诿。银监会注重审慎监管,关注银行系统的安全与稳健经营;证监会的目标是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与秩序,特别强调证券发行人和经纪人充分披露信息,不得有欺诈行为,对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的风险不做任何保证。由于两个监管机构的直接目标不一样,指标体系、操作方式不同,造成了监管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在一些交叉领域或者跨业经营业务中,由于监管归属权不明确,造成金融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浪费监管资源;最后,金融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对跨业产品管理的低效率,必然抑制金融创新。监管机构对银证创新产品监管的意识是在金融客观环境变化后,对这些跨业的创新产品进行监管,缺乏监管的超前意识和预见性。出现了很多银证产品打监管“擦边球”或者创新产品审批滞后而推迟推出市场等情况,使整个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和运行低效率。本文构建了两个博弈模型,参与方分别是银证双方之间、银证双方作为整体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关系,通过求出模型的均衡解得出了:在银证双方合作的合作过程中,合作经营要建立在双方的信任机制的基础上,长期反复的合作使得银证合作模式日益坚固,扬长避短,产生了比单个系统经营更大的经济效应。而在银证同盟与银证监管的博弈中,我们看到在不断扩张规模、创造价值的金融业,风险被提到了最首要的层面。因为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利益驱使,金融机构常常铤而走险,不仅使内部风险增加,也使得社会经济出现负的外部性。面对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作为监管机构,可以在市场上产生一种引导的作用。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形式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银证合作机构的经营行为,对违规经营进行查处。由上面的模型结果我们看到,有效的、充分的金融机构激励机制能使得银证同盟朝着合规的方向经营,而监管机构的惩处措施也会遏制金融违规行为的产生。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在银证双方之间合理配置,帮助银证合作提高效率。要实现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有效监管和审慎管理。鉴于我国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阶段,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一种成本--收益最优、适合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多元化的选择。2003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召开了第一次监管联席会议,2004年6月,这三家监管机构共同签署了《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简称《备忘录》)。《备忘录》的签署与以此建立的定期和不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是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探索--关于提高监管有效性的有益尝试。在本文中,探索金融监管在特殊时期的模式,拟设立金融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务院牵头,人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同时可考虑增加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独立的专家、学者组成。其职责是制定委员会工作章程、运作程序,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义务,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达到分工合理、沟通顺畅的目的,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性;同时负责协调沟通银证保三会、并对金融控股集团的母公司进行监管。在设立监管的基本框架后,完善其他的配套措施,包括:建立金融监管协调的长效机制;委托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监管当局进行再监督和业绩考核,加大对监督者失职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对监管当局及其人员的有效约束,避免监管中的寻租行为;完善银证自律性组织和企业内控机制,并充分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实际监管工作中等等。探索一整套金融监管体系,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使金融监管适应、推动我国金融业的长期发展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标。本文从银证合作的一般形式出发,结合银证合作风险在客观上对监管提出的要求进行分析和论述,具体有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银证合作,分别对银证合作产生的原因、一般合作方式进行分析,论述银证双方从竞争走向合作的过程中合作方式的演变,为下文探索监管改革提供现实依据。第二部分,用历史回顾的方法,回顾了银证监管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现阶段银证监管的发展状况;同时提出银证风险,论证实现银证监管的必要性。第三部分,用博弈均衡模型分析银证双方在合作中取得利益最优化选择(不违约,不违约)的纳什均衡。双方达到这样的共赢局面,是在银证双方的奖惩措施得力的条件下实现的。其次,以银证双方作为博弈的一方参与者(即:银证同盟)与银证监管创建博弈模型,根据模型的均衡解,论证出使银证监管与银证同盟之间达到最优化的条件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第四部分,本文列举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个典型的监管模式,通过对国外三种监管模式的优劣进对比分析和论述,提出了中国借鉴监管模式的意义及方法。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总结。银证合作不断发展,金融控股集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金融监管的重点不仅是对银证合作双方,而且是对作为大部分银证合作载体的金融控股集团。对于新兴的金融集团的监管,监管机构应弥补监管空白,建立合理金融监管模式,实现分业经营下多元化监管。在改革成本最小化约束条件下,建立牵头的功能性监管体制,强调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配套措施,提高监管效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