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创新能力——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根据UNCTAD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累计实现对OFDI存量5090.7亿美元,中国占发展中国家(地区)OFDI存量的比重达到11.4%,中国占世界OFDI存量的比重达到2.2%,较2008年增长了一倍,中国的资本输出量已达到世界第一。另一方面,中国自主研发的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不断增加,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需要充分利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加强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本文梳理了现有研究,涉及发展中国家OFDI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Dunning的国际投资发展阶段理论、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Lall的技术本地化理论以及Cantwell和Tolentino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发展中国家获得逆向技术溢出的机制有逆向技术转移效应、人力资源流动效应、技术协同效应、模仿学习效应、产业链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通过研发成本分摊和研发收益反馈两条路径获得逆向技术溢出,促进母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证研究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利用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确能够获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进一步将研究方向发展到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母国吸收能力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二是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投资母国创新能力的作用。但是,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影响,现有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孤立考虑国内研发投入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没有同时考虑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
  本文在C-H模型和L-P模型的基础上,引入FDI和进口贸易作为控制变量,站在创新能力的角度,利用2003年至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创新能力是否有影响。通过全样本回归检验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影响情况,通过分地区回归检验该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性,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和替换变量的稳健性检验验证前文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变量和改变测算方式后是否具有稳健性,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已成为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不是最主要的渠道。第二,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西部地区则没有。第三,自主研发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是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
  本文建议:第一,在国家层面,一是提升经济开放程度,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二是优化政策环境,降低企业研发环节投入成本,带动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积极性。三是完善创新体系,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成果。第二,在企业层面,一是加强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二是提升投资母国企业吸收能力,对于通过逆向技术溢出获得的国外先进技术,能够较好的吸收利用,并进行针对国内市场特点的适应性改造。三是加强对国际规则的学习,深入分析国际市场发展特点与趋势,做到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网络体系。
其他文献
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相继成立,自此以后,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快速地发展起来。随着资本市场管理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快速的建立与发展,证券市场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的上市成为了一种快速的融资渠道,投资者的投资成为了理财的重要手段,同时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日益密切的联系,也反过来影响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证券市场的建立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
在过去的30年中,资金的跨国流动越来越频繁,这主要得益于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以及资金避险的考虑,使得跨境资金流动成为必然。国际资本市场作为一个大舞台,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它在分散消费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国跨境资本的流动与其汇率体制的选择和资本管制的程度密不可分,所以本文涉及了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并将它们通过中美实际利差这条主线连接了起来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
会议
报纸
报纸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