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修辞学研究一直把概念转喻视为词语的借代现象,是修辞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Lakoff&Johnson重新将转喻解释为交际中极为常见的思维和语言现象。由此,普遍认为概念转喻可以作为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加以研究,因为意义构建需要推理过程,而转喻是“自然推理图示”(Panther&Thornburg,1999)。规约性大的转喻无需推理,如“你能把盐递给我吗?”,借助文化规约和礼貌原则,完全可以构建此话语意义。需要转喻推理的话语应该是间接言语行为。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焦点问题。文献综述看来,目前的概念转喻研究仍局限在狭义的转喻观,简单的认为概念转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一个概念实体通往共同认知理想化模型中的另一个实体的心理途径。(邹春玲,2010)而当代概念转喻的研究已经拉高层面,集中在:概念转喻与推理、概念转喻与语篇、概念转喻与构式等几个主要领域。这说明,概念转喻不再纠缠本身的细节,而是作为具有认知普遍性的思维模式和语用推理手段,解释语篇连贯和构式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概念转喻不仅是认知手段,而且是认知过程。因此,本文焦点集中在间接言语行为转喻的研究上,借助认知-语用学的研究视角,争取理论创新。具体说来,本文主要对转喻的认知机制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研究将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如下:[1].概念转喻中指称转喻的意义构建——广泛用于词汇层面的转喻替代研究;[2].概念转喻中语法转喻的意义构建——广泛用于句子段落层面的转喻替代研究;[3].概念转喻中间接言语行为转喻的意义构建——复杂语言行为中的转喻的推理过程和激活作用,存在类-属联结的复杂推理过程通过以上三种由浅入深,由窄入宽的转喻讨论模式,结合大量的中英文实例,分析三种不同的运作机制分别在三个不同转喻层面上如何各自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意义构建的最终目的。本文的研究过程是通过转喻模式的变更,探讨意义构建中三种转喻的操作机制,运行过程等问题。以上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讨论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前言,解释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语料等基本问题,并提及概念转喻的基本特点,并对理论依据、数据收集、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简要说明,以此论证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为本研究提供了历史和学术背景。第三章提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在讨论相关研究基础上,对概念转喻的定义进行重述性补充探讨,对概念转喻的的分类做出了更详尽的研究。第五章详细地描述了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第六章结束全文并阐明了研究发现,研究的优缺点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