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220V交流电电击兔肢体后,通过对电击部位骨骼的形态学观察及元素的测量,探讨电击致骨损伤的病理改变,为法医病理诊断电击伤(特别是腐败、白骨化尸体)提供客观、量化的指标。方法:本实验采用220V AC作为损伤电压,对兔肢体进行电击,动物共分为8组,包括:生前电击组(电击时间分别为瞬间放电、5秒、30秒、1分钟、2分钟)、死后5分钟电击组(电击时间为10分钟)、腐败组及正常对照组。 每组骨骼标本均进行肉眼检察、X线检测及SEM观察;同时通过能谱仪测量电击部位元素的种类及含量。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220V交流电致骨损伤可引起皮下、骨膜下出血; X片中电击部位骨骼的骨密度增高(电击时间为瞬间及5秒组除外)。2、SEM下生前电击组骨皮质表面出现骨皮质紊乱及特征性的小孔穴,小孔穴周围可见高密度影环绕;正常骨皮质表面光滑;<WP=7>腐败骨骨皮质表面出现沟槽样大空穴;死后电击组骨皮质表面出现少许无高密度影环绕的小孔穴及颗粒样高密度突起。3、电损伤引起的小孔穴周围高密度影的元素种类与正常骨、腐败骨的元素种类相同,但电损伤引起的小孔穴周围高密度影中的钙、磷元素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碳元素含量则下降。结论:1、220V交流电引起电击部位骨皮质紊乱、小孔穴形成、元素成分的改变及X线下密度的变化;腐败骨可见大孔穴形成。2、SEM下骨皮质紊乱、小孔穴形成、周围高密度影环绕且钙、磷元素升高,碳元素下降是诊断电击伤的指标,并能鉴别生前电击伤、死后电击伤及腐败骨。3、骨的X线观察可作为电击伤的辅助诊断指标。4、小孔穴的形态、钙磷碳元素的变化可用于推断电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