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使用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reess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中国政治信任研究更多地聚焦于制度与文化两条路径,尤其是经济增长和政府绩效对信任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众媒介对信任的影响在逐步增强。在西方国家媒介使用与政治信任的关系研究中,主要存在着“媒体抑郁论”和“良性循环论”两种对立的假说,中国语境下的大众媒介有着迥异于西方媒体的特征,那么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媒介使用到底对政治信任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不仅是学者们努力探究的理论问题,对提升中国民众政治信任水平也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基于以往文献理论的梳理回顾,对媒介使用和政治信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媒介使用类型和政治信任的层级进行划分,提出三种不同类型媒介使用和不同层级政治信任间关系的研究假设;运用“2015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调查数据进行变量描述统计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类型媒介使用和政治信任的关系。研究发现:制度变量和文化变量对民众政治信任仍保持着较强的解释力度,传统印刷媒介与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却似乎对提升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无能为力;传统电子媒介与民众的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均存在显著正向关系;新兴电子媒介会对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产生消极作用,但与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无显著相关关系;媒介使用频率上,除传统印刷媒介对民众中央政府信任会产生正面效应外,不同类型媒介使用频率对民众不同层级政治信任均无显著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应借助传统媒介在我国政治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持续强化传统媒介的引导作用。二是转化思路,深入挖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媒介在提升民众政治信任过程中的作用,利用新兴媒介的优势特征,消除政府与民众互动间的距离感,创新沟通渠道,使新兴电子媒介成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新途径。三是重点关注政府绩效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对民众政治信任的持续影响,借助媒介优势在提升政府绩效和塑造良好文化环境上下功夫,凭借新媒介技术,形成合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其他文献
良好的政府信任有利于政体合法性的维系,政府执政成本的降低以及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与西方持续走低的政府信任相比,我国的政府信任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一方面来源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来源于我国长期稳定的传统主义价值观。时至今日,大量的研究表明:与中央政府信任相比我国的地方政府信任水平持续走低,政府信任“央强地弱”的差序格局愈发明显;传统的意识形态和较高的经济绩效对提升政府信任的作
面对医患信任受挫,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有效且可行的测量量表宛如“晴雨表”,可以为切实把握医患信任情况、衡量医患信任程度提供科学工具,从医患信任的测量方面进行精准干预,通过医患信任测量发现短板并针对性的提出治理路径,从而促进医患信任。毋庸置疑的是,医患信任测量量表可以为构建良好稳定的医患信任关系创造有利效用。  为了使Sachiko的“四象限模型”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实现可操作可使用,本文以“四象限模
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次探索,但是区内多种优惠政策且宽松自由的环境却可能成为洗钱犯罪分子的优先选择。2014年,央行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贯彻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原则,切实加强对区内反洗钱监管工作的组织管理。但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由于经验、技术及人员等方面的原因,各个方面仍有可能隐含很大风险,所以自贸区面临的洗钱风险问题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框架效应作为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而产生的差异化反应,自二十世纪发现以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已广泛应用于政治、传播、经济等领域。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各项服务,公众的满意与否便是衡量公共服务好坏的重要标准。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不再只依靠直接感知到的服务质量,间
学位
易地扶贫搬迁是把那些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环境较好的地区,为其提供较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和机会,使其能够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走向脱贫致富,而易地扶贫搬迁户则是满足上述搬迁资格的家庭;对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说,可持续生计就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扶持下实现搬迁的贫困人口在搬迁后生存现状得以彻底改善,不仅能顾实现脱贫致富,并且不会出现返迁、返贫的一种状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易地扶贫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急速增加,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社区养老难以有效应对巨大的社会养老压力,因此,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机构养老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对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养老机构整体的服务质量并不高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满足人们的养老服务需求。  同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设施、设备不断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智慧
学位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3%,老龄化严重。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具有核心化、小型化特点,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全部进入老年阶段,独生子女家庭面临严重养老危机,尤其是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需求。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以45岁及以上独生子女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研与访谈
随着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发展,社会居住格局发生了改变,城市社区的管理结构和方式也随之变化。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管理形成了多元参与的合作型管理格局,并逐渐向社区治理进行转变。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依然存在参与率偏低、参与内容有限以及参与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因此,探讨社区居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必要。社会资本是蕴藏于社区中具有社会整合功能的一种无
学位
在中国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展、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城市内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多元化、城市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城市治理现代化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是解决当前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是推进城市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本文通过对城市治理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在进一步明确城市治理体系、城市治理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治理体系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从多角度分
学位
社区治理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居民切身利益,保证基层和谐稳定的关键。为激发社区活力,鼓励多方参与社区治理,国家出台了诸多指导意见,但在实践过程中,社区治理依然面临着社区碎片化、社区自治改革内卷化和社区治理寡头化等困境,导致社区资源难以整合、主体利益难以协调、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治理效果。  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影响社区治理效果的因素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