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血吸虫病造成的病理损伤主要是沉积在肝脏中的血吸虫虫卵形成的肉芽肿反应以及持续慢性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修复过度,进而形成的肝脏纤维化。研究表明,血吸虫感染早期的炎症应答介导了感染急性期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吡喹酮作为抗血吸虫药物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少、廉价的特点。除对吸虫、绦虫等蠕虫的杀虫作用外,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吡喹酮可能具有抗炎作用,并可能直接作用于宿主的组织和细胞发挥药效。也有研究者提出吡喹酮也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吡喹酮在急性期血吸虫感染模型上,能明显抑制肝脏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的表达水平,发挥了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如果安全、廉价的吡喹酮具有抗炎作用,那将可能成为有希望的抗炎药物,应用于其他炎症疾病的治疗中。据此,本研究在刀豆蛋白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炎症模型上,对吡喹酮的抗炎作用进行了评价,为肝脏炎性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试验依据和新的思路。首先,我们通过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建立刀豆蛋白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设计四个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吡喹酮组、刀豆蛋白A模型组、吡喹酮用药组,并采用以下试验方法,对炎症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H&E染色评价肝损伤程度及肝损伤面积大小;收集小鼠血清,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脾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肝脏炎性蛋白表达水平,以探索吡喹酮对刀豆蛋白A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肝脏病理切片观察发现,吡喹酮用药组与刀豆蛋白A模型组相比,大部分肝组织接近正常小鼠肝脏水平,肝脏炎性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肝细胞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而刀豆蛋白A模型组肝内呈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计算两组肝脏炎性损伤面积结果显示,吡喹酮用药组肝脏炎性损伤面积显著低于刀豆蛋白A模型组。结果表明,吡喹酮能够显著降低刀豆蛋白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水平。2.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吡喹酮组ALT和AST含量接近正常对照组,而刀豆蛋白A模型组二者含量非常高,普遍接近6000U/L,吡喹酮用药组二者含量虽高于两组对照组,但是与刀豆蛋白A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表明吡喹酮能有效降低刀豆蛋白A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佐证对豆蛋白A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3.肝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吡喹酮用药组小鼠肝脏TNF-α,IFN-γ,CXCL10,CCL3,CCL7,IL-6等炎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刀豆蛋白A模型组,表明吡喹酮能显著降低刀豆蛋白A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4.肝脏炎性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吡喹酮用药组与刀豆蛋白A模型组相比,小鼠肝脏中致炎性因子IFN-γ和IL-6的表达水平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观察了吡喹酮在刀豆蛋白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的新作用,初步揭示吡喹酮对炎症应答的调节作用,为以吡喹酮作为抗炎药物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