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水稻生产肩负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们需要的双重任务。因此,水稻产量与品质的结合成为水稻育种将来的主要方向。实践已经证明,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而香稻是人们喜爱的主食,香型杂交稻育种由此逐渐成为水稻育种的趋势之一。虽然香型杂交稻的育种实践已进行了20年,但除在技术上育成了有限的少数组合外,还无人系统地研究过香型杂交稻育种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本文从资源、杂种优势、遗传、配合力和选育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香稻资源的评价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恢保关系测定和农艺经济性状的评价结果,19份为保持系,12份为恢复系,2份表现半恢复。据此将香稻资源分为保持系和恢复系(半恢划入恢复系)两类。遗传变异分析结果,香稻保持系和恢复系资源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大于相应的对照,表明了香稻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香稻资源的产量构成有其各自的特点,保持系单株产量与结实率达显著相关,恢复系产量与结实率相关极显著。各性状作用于产量的大小、方式为,保持系以每穗粒数、着粒密度和穗长的直接作用为大,且直接和间接作用均重要,恢复系以结实率和每穗粒数作用较大且以直接作用为主。聚类分析结果,33个香稻材料可分为4类,第一类以穗大粒多为特点,第二类则以高有效穗和高结实率为特色,第三类则穗粒结构较为协调,综合农艺经济性状较好,第四类则为特大穗,单株穗数少,千粒重小。用SSR引物分析了29个香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13对引物中具多态性的引物24对,染色体7、8、11的SSR多态性较高,染色体9上的SSR多态性最差。2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71个等位位点,其中每一个等位位点等位基因变幅为2—6个,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2.96个等位基因。引物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120—0.672,平均为0.371。等位基因频率变幅为0.034—0.931,平均为0.388;遗传多样性指数(Hs)变幅为0.128—0.704,平均为0.424;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t)变幅为0.774—0.936,平均为0.851,表明所研究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结果,全部材料可以分为3类,分类结果与系谱和来源基本一致。表明SSR标记分类能区分品种间的遗传差异。2、香稻与香稻杂交、香稻与非香稻杂交的杂种优势分析及其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杂种优势的表现研究结果,香稻与香稻杂交的单株产量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的变幅分别为-30.26—89.53%和-33.13—77.32%,平均分别达到51.72%和42.77%。<WP=6>其产量杂种优势明显。香稻与非香稻杂交单株产量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变幅分别为-7.51—37.87%和-17.52—30.80%,平均分别为16.21%和平均为7.53%,但变幅大,优势组合也有利用价值。单株产量优势与其它性状优势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香稻与香稻杂交超亲优势的每穗粒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对产量优势贡献较大的是结实率和每穗粒数的优势,以直接作用为主。香稻与非香稻杂交的生物产量与单株产量的优势间相关性达极显著,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均表现单株干物重的作用最大,收获指数次之,每穗粒数有重要作用。表明全香型杂交稻育种中,应以保证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的优势为主,在自然参合型杂交稻育种中,首要地是提高生物产量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在保证结实率的情况下增加每穗粒数优势。对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香稻与香稻杂交还是香稻与非香稻杂交,无论是表型遗传距离还是分子遗传距离,其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间均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香型杂交稻育种中,遗传距离不能预测产量杂种优势。3、香味性状的遗传模式研究对14份香稻材料的遗传模式研究结果,其香味基因均受隐性基因控制。不同材料的香味遗传模式分为三种:泸香90A等9份材料属单隐性基因控制香味;川香29A等3份受两对独立基因控制香味;1378A和香恢9162的香味属双基因互作遗传模式。在两个非香稻遗传背景下,4份香稻材料的遗传模式表现一致,1份材料(泸香90A)的遗传模式不一致,分别表现单隐性基因遗传和两对基因互作遗传模式。根据这一研究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香味性状受“主效基因+微效基因+剂量效应”遗传系统控制的推测。香味基因的等位性研究结果,泸香恢2号与6个香型不育系的香味基因是等位的。泸香恢1号与2个不育系的香味基因相互等位,但与4份不育系确的香味基因不等位。4、香型杂交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与群体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研究表明,香型杂交稻性状的形成,除千粒重外,既受一般配合力制约,又受特殊配合力影响,千粒重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控制。不育系宜香A和1178A、恢复系泸恢H82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为较大正值,用其作亲本易获得产量高的强优势组合;泸香恢2号的播抽期的一般配合力表现较大负值,表明有利于选配早熟组合;其它亲本在主要性状上各有特色。播抽期、单株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在遗传上加性效应居主导地位;单株产量<WP=7>的Vg值为77.91%;每穗粒数的Vg值和Vs值几乎各占一半。单株产量、播抽期、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恢复系起主要作用;单株穗数和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