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节能减排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虽然“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压力仍然很大。比如,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长,不顾资源环境盲目发展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激励和约束机制尚不完善,行政手段多市场手段少,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公众参与质量和效率不高等。为了节能减排目标甚至出现一些类似拉闸限电等影响民生的措施,与节能减排的初衷相去甚远。此外,“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还要增加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等约束性的控制指标,节能减排的任务形势更为严峻。在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新要求下,结合我国节能减排国情,本文以“如何系统构建公众参与机制以提升节能减排质量和有效性”为目标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可以为节能减排的公众参与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和系统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做了以下工作:(1)结合我国国情,首先对节能减排中的“公众参与”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详细梳理了我国节能减排公众参与的现状与不足,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起点;(2)阐述了公众参与对节能减排的各种作用,分析了影响公众参与效果的关键因素,得出了构建系统的公众参与机制对参与效果是非常重要的;(3)针对我国公众参与很难充分协调和平衡政府、企业与公众的权利与义务的难题,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跨角色的节能减排公众参与委员会互动机制,并与听证会进行了对比分析,该机制既可以相互协同三方利益又可以相互钳制、监督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了权利和利益的充分平衡的“三权分立”公众参与工作机制,可以防止“过参与”问题;(4)在该节能减排公众参与委员会机制下,重点对节能减排的主体企业、政府及公众的利益冲突及平衡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节能减排公众参与的机制的设计提供了依据;(5)针对互联网具有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的新特点,深入分析了网络信息化对节能减排公众参与产生的新变化、新特征及新情况,提出了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公众参与的引导机制和应对策略;(6)针对传统问责制在实践中存在“重事后”、“轻过程”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过程的节能减排公众参与问责机制,可以实现从“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从“被动指标问责”向“主动指标问责”转变;(7)鉴于知情权是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同时公众参与程度与信息公开程度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了节能减排公众参与双向信息披露机制,为公众参与节能减排提供了充分条件;(8)针对我国节能减排公众参与尚没有形成广泛、持续规模的现状,本文对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了构建;(9)为了使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机制易于操作和落地,本文最后提出了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提高公众参与水平等配套实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