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里士多德以来,隐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进步,隐喻的研究也从最初的纯语言学研究阶段发展到了多学科的研究阶段。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各学科的学者们开始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符号学、美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相结合,对隐喻进行系统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达到隐喻研究的高潮,因此M.Johnson等人把它称之为“隐喻狂热”时期(Metaphor mania)。认知语言学以经验主义语言观为基础,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语言中的隐喻来源于人类头脑中的隐喻概念,而人类隐喻的构建来源于人类多维结构的物质文化经验;在隐喻理解中,人类的隐喻认知结构起着关键的作用;隐喻概念体系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基本价值观念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基于以上理论,一方面,共有的物质文化经验基础和人类的隐喻认知结构使不同语言间的隐喻呈现趋同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积淀、文化背景与文化心理又必然会导致不同语言间隐喻的不可理解性。本文正是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理论基础,以跨文化的隐喻理解为导向,对比研究作为东西方文化代表的英汉语隐喻。全文共分五部分。在引言中,作者简要介绍了中外隐喻理论,阐明了本研究课题的意义与目的。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梳理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回顾并简要分析了传统修辞学、现代语义学以及语用学对隐喻的解释,重点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以作为全文论述的理论基点。第二章以莱考夫对隐喻的分类为理论框架,以大量的语言材料为实例,展示了英汉隐喻所呈现出来的相似性,并分析了这种相似性现象背后的物质与心理基础。第三章简要分析了英汉隐喻表现出来的文化变异,并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导致这种趋异性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指出隐喻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人类的相同生理结构和共同体验决定了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性。与此同时,隐喻也具有文化差异性,这决定于自然和文化环境等社会文化因素。因此,研究隐喻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作者认为,把隐喻理论放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来进行研究,一方面为隐喻的研究打开一扇窗,同时也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这一广泛存在的现象更深入地认识接触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