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的萌发、侵染及遗传分化的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hou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对气候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的病害,是威胁葡萄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常给葡萄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近年来,由于新疆地区感病品种种植面积的增大,从而使该病害日益加重。葡萄抗霜霉病育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手段,不但能减少产量损失,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本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其一,气候因子对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以揭示该病发生比较严格的气候条件;其二,葡萄霜霉病菌在抗感品种侵染过程中的组织学观察,以此揭示该菌侵染抗感品种后,侵染过程的异同;其三,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致病性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以此揭示新疆各主要葡萄产区霜霉病菌种间致病性差异及遗传多样性的情况,为选育抗病品种和防治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够萌发并释放游动孢子,最适萌发温度是18-22℃。孢子囊的存活与温度、湿度、光照有较密切的关系,实验中用干瘪的孢子囊接菌叶盘,仍然发病,说明不能用干瘪孢子囊作为孢子囊死亡的标志。2.通过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在感病品种‘红地球’和抗病品种‘北玫’中的侵染过程的观察发现:抗、感品种从接菌到显症的过程基本基本一致,但孢子囊伸出气孔的时间、伸出孢囊梗气孔比例‘红地球’比‘北玫’多,‘北玫’上菌丝生长速度慢,后期菌丝生长量也较少。病菌在‘红地球’上的潜育期为3 d,而在‘北玫’上为4 d,两品种在初生菌丝和长菌丝阶段产生吸器的频率差异显著。3.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菌株种内存在致病性分化现象,依据其在鉴别寄主上致病力的不同,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强、中、弱3类,其中强致病性菌株为优势菌株,且种内致病性分化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4.SSR标记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并且菌株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近,在相似系数为0.93处,将48个菌株聚为4大类,且遗传分化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基因组由12条dsRNA组成,其中6个基因编码结构蛋白,6个基因编码非结构蛋白。S6和SS6是运动蛋白,S11是非特异性的核酸结合蛋白,并初步定位了其
昆虫能够感受空气中的挥发性物质,并依此作为寻偶、觅食和寻找产卵场所的信息。而昆虫触角感受器中的气味结合蛋白被认为是运输气味分子至嗅觉的受体,是昆虫专一性识别外界气味
从广东省稻瘟病菌主要生理小种之一ZC(菌株97-151a)菌丝细胞壁中分离水稻防卫反应抑制子粗提物,以与该菌株呈完全非亲和、高度非亲和、中度非亲和及亲和性互作的水稻抗稻瘟病
大豆抗灰斑病菌相关基因的克隆:1.大豆抗灰斑病菌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以大豆灰斑病菌亲和与非亲和小种接种大豆,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了大豆抗灰斑病相关
诱导抗性或获得抗性是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化学物质处理后能产生对随后病原物侵染的抗性.不同的生物或非生物诱抗剂能诱导植物对病害获得局部或系统抗性,这些诱抗剂能通过不同
学位
磷化氢(phosphine,PH3)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接受的溴甲烷替代熏蒸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储存保鲜和植物检疫等领域。然而,由于长期不恰当的使用,导致磷化氢抗性昆虫普遍发
本实验室对NAF的代谢物进行了研究,采用HPLC/MS对大鼠口服NAF后的血浆样品进行分析,获得5个NAF的代谢产物的色谱、质谱信息,证实其中三个代谢物分别为:脱甲基NAF(DMN),苯羟化
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麦蚜迁飞的生理生化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12℃~30℃范围内,麦长管蚜成蚜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该蚜在高温下飞行速度虽较快,但由于飞行时间很短,因而飞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是马铃薯重要病害之一。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晚疫病的流行和发生。为了了解我国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