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对气候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的病害,是威胁葡萄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常给葡萄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近年来,由于新疆地区感病品种种植面积的增大,从而使该病害日益加重。葡萄抗霜霉病育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手段,不但能减少产量损失,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本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其一,气候因子对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以揭示该病发生比较严格的气候条件;其二,葡萄霜霉病菌在抗感品种侵染过程中的组织学观察,以此揭示该菌侵染抗感品种后,侵染过程的异同;其三,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致病性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以此揭示新疆各主要葡萄产区霜霉病菌种间致病性差异及遗传多样性的情况,为选育抗病品种和防治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够萌发并释放游动孢子,最适萌发温度是18-22℃。孢子囊的存活与温度、湿度、光照有较密切的关系,实验中用干瘪的孢子囊接菌叶盘,仍然发病,说明不能用干瘪孢子囊作为孢子囊死亡的标志。2.通过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在感病品种‘红地球’和抗病品种‘北玫’中的侵染过程的观察发现:抗、感品种从接菌到显症的过程基本基本一致,但孢子囊伸出气孔的时间、伸出孢囊梗气孔比例‘红地球’比‘北玫’多,‘北玫’上菌丝生长速度慢,后期菌丝生长量也较少。病菌在‘红地球’上的潜育期为3 d,而在‘北玫’上为4 d,两品种在初生菌丝和长菌丝阶段产生吸器的频率差异显著。3.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菌株种内存在致病性分化现象,依据其在鉴别寄主上致病力的不同,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强、中、弱3类,其中强致病性菌株为优势菌株,且种内致病性分化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4.SSR标记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并且菌株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近,在相似系数为0.93处,将48个菌株聚为4大类,且遗传分化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