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何将我国这一落后的农业国大踏步转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强国,成为了主导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受制于各方面的历史条件,虽然我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在曲折艰难的探索中取得了成绩,但是始终没有进入到一个健康稳步发展的快车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并日臻完善,我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在计划经济时代未能迅速发展的历史遗憾一去不复返。随着户籍制度改革逐渐加快,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转移步入了快车道,在乡村沉寂已久的劳动人口红利逐步被释放,人口城镇化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2011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一半以上的人口常住城市,我国的基本社会形态从乡村中国正式进入了城乡中国并快速朝着城镇中国的阶段迈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党的十八大开启的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取得过辉煌成绩的传统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城镇土地规模的扩张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增长,传统城镇化模式的不足和弊端在长时间的积累中愈发严重,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代替传统城镇化模式迫在眉睫。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人口协调流动、释放人口红利,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的重大问题,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牵引性的重要作用。为了解决上述重要而紧迫的难题,本文对经典的人口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机制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再认识,介绍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方面国内外前沿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总人口、流动人口、人口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机制的发展与转变,确定了新型城镇化阶段最首要的任务仍然是继续提升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但人口流动机制体系需要从以往笼统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进一步向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要求进行重构与实证,由此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机制体系及其四大组部分:人口内生机制、经济发展机制、地理空间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特别是在实证环节,本文对齐普夫法则进行了归纳与演绎,定义了人口分布均衡性指数,将其作为新型城镇化阶段对人口城镇化水平产生影响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之一,列入了人口内生机制的二级机制指标之中,与此同时,本文认为人口城镇化水平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得以持续推进的唯一必要不充分条件,理应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经过验证,人口分布均衡性指数确实对人口城镇化水平产生正向的显著推动作用,是新型城镇化阶段继续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的重要解释变量,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机制体系提出了优化路径,再合理借鉴国际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对人口流动机制优化的成功经验,最终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机制体系的具体优化方案。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合理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及对比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双对数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函数拟合等数学工具,证实了所提出的人口分布均衡性指数对人口城镇化率有促进作用的事实,丰富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机制体系,为未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优化人口的合理流动提供了新的分支方向。具体来看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论,主要交代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确定了本文探讨的核心概念及其边界,介绍了论述的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探讨了本文论述过程中主要涉及的理论方法,对人口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机制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对理论的当代价值和运用方法加以再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梳理了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方面前沿问题的有关文献。第三章是我国流动人口、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机制的发展与转变,对我国总人口、流动人口、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出我国现行人口流动机制的基本框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机制优化的实证研究,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取上,综合围绕着人口城镇化水平这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要义,分别以人口内生机制、经济发展机制、空间利用机制、社会融入机制四大机制为因变量,利用双对数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测算出每种机制的影响因子。第五章主要介绍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优化人口流动机制的经验与启示,希望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在人口流动机制方面的有利经验和做法。第六章进行总结并给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机制的初步优化方案,提出了切实可能又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