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性屈光的改变。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或注气术的患者25例。所选对象均未接受过其它眼部手术,无角膜疾病,无明显的晶状体混浊。2.观测指标角膜前、后表面3.00mm区域和5.00mm区域的平均屈光力(D),散光度(D)、散光轴向(°),角膜前表面散光值Δsimk(simk1-simk2),散光轴向(最大模拟角膜镜读数simk1所在轴位)。3.检查和随诊时间术前1天、术后1周、1月和3月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眼部的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屈光间质,检眼镜查视网膜情况以及裂孔情况。4.统计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数据:术后1周、1月、3月与术前角膜平均屈光力、散光度和散光轴向改变的配对T-test。结果:1.角膜平均屈光力的变化: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角膜散光度的变化:角膜前、后表面3.00mm区域、5.00mm区域术后1周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后表面散光度的增加比前表面更明显,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Δsimk值反映整个角膜前表面散光值,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角膜散光轴向的变化:除角膜前、后表面5.00mm区域术后1周散光轴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域的散光轴向在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mk1轴向反映整个角膜前表面散光轴向,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无明显影响。2.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散光度影响术后早期较明显,且后表面散光度增加比前表面明显,术后3月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3.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散光轴向影响术后早期较明显,且前、后表面散光轴向改变基本一致,均向玻切口经线偏移,术后3月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