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和科技迅猛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使人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依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工业化和经济增长造成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被人们长期忽视,从而被当作暂时的而不是持久性的问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受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逐渐显现的时候,环境问题才被重视起来。而面对能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威胁,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青睐。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最为突出。以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正在逐步向低碳化发展,但如若没有重大技术变革和结构转型作为保障,加之人口的增长,在2045年前我国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仍将继续攀升(《中国城市低碳发展2011》绿皮书)。因此,人口数量的继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消费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密集型工业比重的居高不下、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约束、经济结构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位置、转型时期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不匹配性等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时至今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更具有现实紧迫性,特别是面对刚刚发生不久的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不仅可以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内需、提供新的就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这是我们这样一个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和制约难题、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我国目前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关键点,正在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无疑将在此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变革中大有所为。中国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则方兴未艾,极具发展潜力。作为其研究内容中的重要一部分,环境规制对产业绩效以及产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人们关注的焦点。技术创新又是技术进步的根本因素和主要推动源,因此二者一脉相承。在此,“波特假说”成为学者和政府研究环境规制和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的重点内容。波特教授提出的“波特假说”,认为严格而恰当的环保政策对企业不仅具有抵消成本的作用,在中长期也会促进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文章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尝试通过对东部和中部地区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区域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相当程度上支持“波特假说”的成立,而中部地区对于“波特假说”则不具有支持性。通过东中部地区分区域的对比研究,提出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新的理论解释,并提出适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路径来加强环境规制,促进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协调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