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分析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NGB基因的序列信息,以及NGB蛋白在双峰驼视网膜中的表达定位特征,深入探讨NGB在双峰驼视网膜中生理的功能发挥及其与极端自然环境适应性之间的关联。本实验利用TA克隆法,从健康双峰驼中成功获得NGB基因序列,通过DNAStar、Predict Protein等相关软件预测和分析了双峰驼NGB基因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及理化性质、蛋白质高级结构等;同时,利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SP法对NGB在双峰驼视网膜中的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60305);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17JR5RA142); 甘肃农业大学青年导师基金项目(GAU-QNDS-2015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分析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NGB基因的序列信息,以及NGB蛋白在双峰驼视网膜中的表达定位特征,深入探讨NGB在双峰驼视网膜中生理的功能发挥及其与极端自然环境适应性之间的关联。本实验利用TA克隆法,从健康双峰驼中成功获得NGB基因序列,通过DNAStar、Predict Protein等相关软件预测和分析了双峰驼NGB基因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及理化性质、蛋白质高级结构等;同时,利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SP法对NGB在双峰驼视网膜中的分布与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TA克隆法获得了长度5210bp的双峰驼NGB基因序列,存在4个外显子(89bp、112bp、120bp、135bp)、3个内含子(1505bp、618bp、1437bp)以及1个Cp G岛(257bp)。2.对双峰驼NGB肽链分析结果显示包含所有的基本氨基酸,各种氨基酸数目相差较大。其中亮氨酸(L)含量最丰富(13.91%)。天冬酰胺(N)含量最少(1.32%)。3.双峰驼NGB相对分子质量为17076.62,p I值为5.39,半衰期为30h,不稳定系数为56.50,推测双峰驼NGB具有不稳定性;蛋白整体呈现亲水性(-1.81),是可溶性蛋白。NGB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α-螺旋所占比例76.16%,β-折叠所占比例为0%,推测双峰驼NGB属于全α类蛋白质。4.双峰驼视网膜结构的HE染色结果显示,双峰驼视网膜细胞分层明显,具有规则的10层结构,由最内侧至最外侧,分别为内界膜、视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网状层、内核层、外网状层、外核层、外界膜、视杆视锥层以及色素上皮层。5.IPP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双峰驼视网膜外核层的平均光密度值与阴性对照并没有显著差异,为阴性(-)表达;内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段平均光密度值与阴性对照差异显著,判定为弱阳性(+)表达;同时经过两两比较后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弱阳性且差异显著的区域判定为强阳性(++)表达,这样的区域包括:视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网状层、外网状层、光感受器内节段以及色素上皮层。这一判定结果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一致。6.本研究结果发现,NGB在双峰驼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段也有分布,这一现象与已知哺乳动物视网膜NGB的分布特点不一致。原因可能与动物种属不同有关,也可能与双峰驼视觉形成过程中光感受器外节段所发挥的功能密切相关,其是否与双峰驼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有联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是由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疯草中分离得到的一类内生真菌,其代谢产物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另一方面能导致牛羊疯草中毒,对草原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U.oxytropis中SW生物合成机制的阐明可以为后续生物发酵大量获得SW用以抗肿瘤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和疯草脱毒奠定基础。有研究表明U.oxytropis与疯草之中S
马麝病毒性出血症(Moschus chrysogaster viral hemorrhagic disease,Mc VHD)是由马麝源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所引起的一种以马麝肝、肺等多脏器充血、出血及坏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致死性动物传染病。目前,该病已对马麝人工繁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该病毒是一种首次在马麝种群中分离鉴定到的
本试验旨在通过表观性能-消化-代谢三个层面,系统地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全混合日粮(TMR)对断奶犊牛生长和瘤胃发育的影响。首先以苜蓿或大豆皮为主要NDF来源的日粮对断奶犊牛生长、瘤胃发育、瘤胃微生物、瘤胃液的差异代谢产物和富集的代谢通路来揭示断奶犊牛阶段是否需要添加牧草作为主要的NDF来源;其次研究竹叶和茶叶渣作为粗饲料在断奶犊牛日粮中的应用。1以苜蓿或大豆皮为主要NDF来源的日粮对断
蜱是继蚊子之后第二大传播媒介,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蜱种,为牛环形泰勒虫的传播媒介,可以传播Q热、斑点热及蜱媒脑炎,在我国多地都有分布,不但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一段18 nt-25 nt非编码小RNA,miRNA与靶基因的结合方式主要是其种子区与靶基因3′UTR互补配对。使
FGF18(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8)、FGF5和Wnt5A(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5A)基因是毛囊发育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在毛囊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山羊这些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效应还有待研究。本研究以分布在甘肃省的陇东绒山羊为研究对象,其它山羊品种为对照,利用PCR-SSCP与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检测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一种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其适宜生长水温是12-18℃,当水温超过25℃虹鳟会逐渐死亡,因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成为了虹鳟减产和死亡的最大威胁。由mi RNA介导的靶基因m RNA的调控,可能是应答热刺激、增强适应性的主要策略,近年来mi RNA在机体生长、发育以及应激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已成为热点。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mi R
为充分评价香椿提取物在肉仔鸡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促进家禽产业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在肉仔鸡饲粮中添加香椿提取物,测定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微生物等的影响,为香椿提取物在肉鸡生产中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采用体外抗氧化试验和饲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饲养试验选择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1日龄Cobb白羽肉仔鸡共588只,分别饲喂7种处理日粮(处理1:添加VC 300 g/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和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猪的两种重要传染性疾病,这两种猪病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CSFV和FMDV均为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后能够诱导宿主淋巴细胞凋亡,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天然免疫信号通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随着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捷,导致病原传播机会加大,养殖场
CSF和ASF是由CSFV及ASFV所引起的接触性高、致死率高的传染病。APPV可引起A-II型仔猪先天性震颤,该病具有传染性,严重时可导致仔猪死亡。CSFV、ASFV及APPV对养猪业的危害巨大,所以对其进行流行病学检测及临床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这三种疾病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分子生物学方法及血清学方法,而且检测CSFV时还存在难以区分野毒和疫苗弱毒这一临床诊断难题。这些方法往往指标单一、且
布鲁氏菌是寄生在细胞内并能感染人和动物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布鲁氏菌的许多蛋白能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其中L7/L12蛋白是公认的T细胞免疫优势抗原,而且编码L7/L12蛋白的基因在各种间相对保守。目前主要集中于研究布鲁氏核糖体蛋白L7/L12用作疫苗来预防疾病,而对其致病机制研究尚少,本试验设计了编码L7/L12核糖体蛋白基因的引物,扩增L7/L12基因并与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和真核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