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高速增长时期,从1978年至2008年末,中国经济每年以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高速增长,GDP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4306.9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5632.6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仅次于美、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3大经济体。但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显著地受到了由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11月起,中国月度出口同比增速大幅下降,2008年11月为-2.2%,12月为-2.8%,2009年8月为-23.4%,9月为-15.2%,10月为-13.8%。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中国过去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变化,明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如何。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和找到其应对的政策。为此本文正是从宏观经济与微观金融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出口产品和贸易方式的变化,估计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出口贸易的这些变化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比其他产业更显著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最后,对当前金融危机下可能影响中国出口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排除导论,主体部分由中国出口贸易的变化、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出口现状的进一步思考三个章节组成。第二章,回顾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变化。首先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回顾。先对出口产品结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通过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得到数据,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的比例变化着手加以考查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一是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二是工业制成品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对出口方式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回顾。先对出口方式结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别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三种出口贸易方式的比例变化着手加以考察出口方式结构的变化;最后分别对加工贸易增值率、技术引进效率以及国内资源的耗费问题对中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例稳步上升,已远远超过初级产品,占了绝大比重。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持续上升,已超过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份额增长迅速,其他产品有所下降,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一直超过一般贸易,在出口商品中保持较为稳定的比例,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因素,然而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回顾。分别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与结构主义方法进行了回顾与比较。本文认为转型期的中国处在非均衡的状态,更适合于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于是介绍并推导了美国学者Feder(1982)构造的非均衡模型。然后借鉴Feder的思想,利用相关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了检验。文章将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放在一起来加以分析和比较,更清楚地说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得出结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极大。在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外部经济效果,出口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并不高于非出口部门。引起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资源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第四章,文章对中国出口现状做出了进一步的思考。首先由垂直专业化分工学说分析了中国贸易增长快于产出增长的原因。然后分析了近期出口严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全球金融危机与人民币对主要货币升值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得出的结论,对发挥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继续稳步开发劳动力资源,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二是逐渐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三是更好的利用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进步传导机制,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四是提高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