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西部实现“两基”目标过程中,寄宿制在民族教育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办学方式,也是长期以来青海省在藏区教育探索、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条符合青海省藏区地广人稀的科学办学模式,不仅赢得了农牧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且得到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然而寄宿制中学在藏区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针对寄宿制学校的心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中学阶段的寄宿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非常容易引起学生适应期的焦虑与情绪波动,得不到及时化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可能衍生成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青海藏区寄宿制中学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指导。据此,本文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寄宿制中学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编量表》对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分别从社会、历史、学校、家庭、学生的角度深入分析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形成的原因,结合青海藏区寄宿制中学实际,针对性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构建出推动青海藏区寄宿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模式”,该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人才培养理念、格式塔整合思想和生态心理学纵横向交互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根据青海藏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情况的不同,分为初级、中级、高级逐次递进的三阶段模式,每个阶段模式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任务。初级阶段,以加大宣传,增进了解为目的,让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关注和了解;中级阶段,以贯彻执行,切实开展为目的,通过制度、机制保障,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高级阶段,由民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做支撑,形成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自行完善发展。三个阶段的工作相互衔接、逐次递进,提供了符合地区实际的理论指导、实践依据。希望“三级模式”对青海藏区段寄宿制中学的学生教育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