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能以英文作品享誉天下的中国作家凤毛麟角,而林语堂就是其中一位。集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学者、编辑家于一身的林语堂,笔耕极丰,在其主持的刊物中发表了可观的散文小品,旅美期间创作了一系列畅销的英文著译作品,从事传记写作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通过整理、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其中不少精品是以双语文本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在我国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本文致力于探讨这些双语文本之间的关联,以及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本文由六部分构成。首先是引言部分,作者概述了关于林语堂的先行研究现状,包括其文化观、翻译观、翻译实践、翻译散文写作和自译状况等。接着,本文探讨了林语堂双语小品文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对其作为自译者的条件与优势进行了充分说明。再接下来,作者在第三章首先论述了林语堂小品文三大审美范畴的构成和来源,并且探讨了林氏中、英文散文各自的特点:中文作品呈现出文白夹杂,中英互现,不避俚俗,多行话、术语,词语并置等特点,英文风格简洁,语言凝练,外国语的借用使其颇有异域特色。最后,对比发现,受两种语言系统和文化的影响,中文小品中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在其英文文本中有所延续,反之亦然,原作和译作没有绝对的界限。 接下来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林语堂在双语小品文创作和翻译中的特殊话语策略——译创结合的策略。首先,文章通过实例论证了翻译中的创作痕迹以及创作中的翻译痕迹。接下来,本章从两个方面说明林语堂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原因及具体实现途径。出于文化传播的考量,林语堂十分重视文本材料的选择和文化注释;此外,考虑到受众的语言和心理的差异,林语堂在两种文本转换时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删减和增译,并以实例示之。 最后,文章考察了林氏小品文在国内外的接受情况。尽管其小品文在国内外的接受效果有所差别,但其对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不容否认。林语堂的成功译介不仅给今后的学者提供了借鉴,其自译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译理论构建的进程。在结论部分,作者对本文中心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同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