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肌张力异常疾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代医学对其病位和发病机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介绍了中医学对肌张力异常疾病的认知,和辨位取穴法下的针灸治疗研究。肌张力异常可归为中医痉证、颤证和痿证的范畴,传统的治疗方法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针刺和艾灸,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一些学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肌张力异常疾病的病位多在运动调节中枢和周围神经,运动调节中枢又可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一些肌张力异常疾病尤其是锥体外系疾病,可因一些影响因素而诱发和加重,如睡眠、紧张、焦虑等,我们统称为情志因素。综上,此类疾病由其发病部位和情志因素的影响两方面促成,但目前尚缺乏一种兼顾二者的分类针灸治疗方法。本研究根据病变部位和情志因素的影响,对肌张力异常疾病进行分类针灸治疗,将其称为辨位取穴法。辨位取穴法是兼顾肌张力异常疾病的发病部位和影响因素的针灸方法,它是对现代医学的研究和中医针灸治疗的有机结合,其在临床治疗中便于操作,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法具体可分为三种,分别为:局部配合远端取穴、针刺调神配合局部取穴、头针或脊髓腔电针配合局部取穴。局部配合远端取穴的适应症为病在周围神经的肌张力异常疾患,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的“倒错”现象、部分面肌痉挛、重症肌无力等。针刺调神配合局部取穴的适应症为睡眠不足、疲倦、紧张或焦虑使病情加重的肌张力异常疾病,如锥体外系疾病中的痉挛性斜颈、继发性Meige综合征,和受情志因素影响而加重的面肌痉挛等。头针或脊髓腔电针配合局部取穴的适应症为锥体系损害导致的肌张力异常疾患,如脑血管病后遗症期的偏身痉挛性瘫痪、急性脊髓炎恢复期等。三个病例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为局部配合远端取穴治疗面瘫后遗症、针刺调神配合局部取穴治疗痉挛性斜颈、头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期偏身痉挛性瘫痪。以此举例,便于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