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利用来自2个淡绿叶色标记的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TS1、TS3)和4个正常粳型恢复系的F2、F3代群体以及秀水63与浙农大11S(ZAU11S)回交后代新选育的几个光敏核不育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日产SPAD-502型叶绿素仪,测定F2群体中各单株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以5﹪的自然结实率作为F2群体中淡绿叶株和正常绿叶株及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划分标准,分析了淡绿叶色和育性的遗传规律;在杭州自然条件下,对新选育的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探讨并利用AMMI(additivemaineffectsandmultiplicativeinteraction)和线性回归等模型鉴定了不同核不育系对光温的敏感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淡绿叶色遗传受2对基因控制,其中1对基因对另1对基因有抑制作用;不育性的遗传由2对主效基因及一些微效多基因共同影响;控制叶色和育性的基因各自独立遗传。两个育性指标在基因型、播期及其互作效应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5个不育系的育性表达主要受光周期的调节,温度作用较小,且以日最低气温与育性相关较为显著;长日高温下,XS63S的SOD、CAT和POD活性分别在抽穗前12~18d、18~21d和15~18d呈递增趋势,对光的最敏感期在雌雄蕊原基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而XS63的SOD、CAT和POD活性在抽穗前3~21d波动较小,或无明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