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自组装膜共吸附法的制备及其微摩擦学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tiandegu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自组装膜(SAMs)技术在MEMS器件润滑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机硅烷类SAMs特别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硅烷分子制备的混合SAMs以其特有的减摩性能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对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APS)和十二烷基三甲氧基(WD-10)两种硅烷分子混合自组装膜的制备工艺及其微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为了获得混合自组装膜制备过程中最佳的组装工艺,利用Materials Studio(MS)软件,分别建立Si(1 0 0)基底、APS和WD-10的分子模型,并基于硅烷分子在基底表面的覆盖率,建立了包含SAMs层和硅片基底层的分子体系模型。同时,对创建的分子体系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了不同组装温度和分子浓度比等制备工艺对混合自组装膜性能的影响,为混合自组装膜的制备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基于MS软件模拟结果,在利用共吸附法自组装技术制备APS和WD-10混合分子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组装温度、分子浓度比以及组装时间、溶液的PH值等制备环境对其性能的影响,制定了正交试验表制备出相应的混合自组装膜。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与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对制备好的混合自组装膜和原始硅片表面的化学组成元素与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分析,通过结果对比,获得混合自组装膜制备过程中的最好组装条件,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通过对混合自组装膜共吸附法的制备过程进行热力学计算,得出硅烷分子能够自发的吸附在硅片基底表面;利用微分变化和Maxwell关系式,推导出混合分子膜表面能的计算公式,发现薄膜表面能的降低有助于硅烷分子在基底组装反应的自发进行。同时,对共吸附法制备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硅烷分子在基底表面的组装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UMT)对三种不同浓度比混合分子膜进行宏观摩擦实验,探究了SAMs技术的减摩润滑情况。同时,利用MEMS微摩擦试验机对混合分子膜的微观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微摩擦过程中的摩擦机理,并对不同浓度比混合分子膜与原始硅片的摩擦系数与相对滑动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量,探讨了不同载荷对混合自组装膜摩擦系数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骶骨巨大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2000年6月~2015年12月,共收治骶骨良性巨大神经源性肿瘤188例,其中神经纤维瘤137例,神经鞘瘤51例。男93例,女95例;
矿井提升系统是煤矿生产的咽喉,而制动装置作为提升机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安全保障设备,是提升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闸瓦作为制动装置的重要部件材料,其摩擦学性能的
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具有成本低,安全,环保和能量密度高等优点而被视为下一代绿色电池。然而,其阴极缓慢的氧还原反应限制了电池的整体转换效率(如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贵金属Pt及其合金材料被视为最好的ORR催化剂,但资源的稀缺性,高昂的成本和较差的耐久性阻碍了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因此,理性设计和发展廉价,高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来取代Pt基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纳米碳材料比表面积高,多孔性,导电性好,
滚动轴承是机械设备中旋转机械的关键部件,在汽轮机、发电机、压缩机、电动机、多关节机器人和精密数控机床等设备中,滚动轴承的运行状况直接决定了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磨损是滚动轴承不可避免的一种故障,轴承的间隙会随着磨损变大,粗糙度随之增加,轴承的精度也会随之降低,长时间的磨损更会导致滚动轴承出现内外圈等部位的故障。本文以深沟球轴承为例,研究了轴承磨损状态的仿真分析,磨损导致的故障轴承信号特征提取,以及轴
机械零件自动检测是制造业中生产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制造技术在各种批量生产以及在多品种的生产中,广泛地采用自动检测、产品识别来监控、保证产品质量,使得加工系统运行更可靠。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现企业柔性制造自动化的进程,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因而,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和加工过程检测中的广泛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动目标识别(ART)技术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总结了汽车驾驶模拟器新一代实时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首先给出了该仿真系统实现的软硬件环境,然后在分析了当前驾驶模拟器仿真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详尽
期刊
期刊
仿人机械手从假肢起源,经历了若干代的发展,现在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它是一个高度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作为仿人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仿人机械手结构的设计
引入水杨醛衍生的聚醚胺Schiff碱功能单体,以水作溶剂,分别以SBA-15、气相二氧化硅和硅藻土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工艺制备了Ag纳米粒子催化剂。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N2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