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分配制度作为重要的收入分配调节手段,在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对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以期清晰地呈现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来龙去脉,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赋予居民充分的保障权既是再分配制度演进的基本方向,也是本文对其进行效果评估的主要维度。
本文首先在对现有西方主流再分配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再分配制度变革的特点,将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历程分为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探索经济时期(1979-1992)、转型经济时期(1993-2002)和市场经济时期(2003-现在)四个阶段进行动态跟踪,并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对其进行理论解释。再次,从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具体再分配制度改革和国际比较三个方面对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估。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六点结论:(1)再分配应该基于居民的保障权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公正。“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之所以要进行收入再分配,并不是因为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效用能够增加得更多,而是因为其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理应享有社会对其最基本的保障权。(2)再分配制度变迁本质上是保障权配置的动态变化,保障权配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效果。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了从不普遍、不充分的保障权到普遍的、但依旧不充分的保障权转变,正是保障权配置的变化导致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政策效果。(3)测算期间内,对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的评估结果为:①我国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产生了“逆调节”效果。②再分配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较为微弱,在2007年之前的大部分年份产生了“逆调节”效果,而在2007年之后的大部分年份则产生了正向收入再分配效果。③再分配显著地缩小了城镇内部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④再分配显著地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这一“逆调节”现象是造成整体再分配出现“逆调节”现象的主要原因。(4)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果为:改革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逆向收入转移效果,各收入群体均为终生纯受益者,但更有利于高收入者;1997年的改革方案具有较强的代内再分配效应,有利于收入向低收入群体转移,并且下一代的负担要轻于前一代;2005年的改革方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但明显减弱了代内再分配功能,同时可能加重下一代的养老负担。(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其他政策效果为:新农保显著地提升了参保老人独居意愿和幸福感,营养结构也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老人的经济独立性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和照料负担,对缓解老人的心理压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过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政策效果的发挥。(6)我国未来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应是赋予居民充分的保障权。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首次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对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据笔者所知,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来研究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文献目前基本没有,本文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空白。(2)与大多数文献仅仅对再分配制度改革历程进行描述不同,本文还在其中融入了理论解释,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再分配制度改革的前因后果。(3)本文不仅对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效果评估,还对具体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效果评估;不仅对再分配制度改革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果进行了评估,还对再分配制度改革产生的其他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这样的评估更加全面和科学,评估结果也更为可信。(4)本文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再分配制度改革,而应与初次分配协同起来。以平等的参与权确保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以共享的收入权确保收入分配的过程公平,以充分的保障权确保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
本文首先在对现有西方主流再分配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再分配制度变革的特点,将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历程分为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探索经济时期(1979-1992)、转型经济时期(1993-2002)和市场经济时期(2003-现在)四个阶段进行动态跟踪,并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对其进行理论解释。再次,从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具体再分配制度改革和国际比较三个方面对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估。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六点结论:(1)再分配应该基于居民的保障权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公正。“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之所以要进行收入再分配,并不是因为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效用能够增加得更多,而是因为其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理应享有社会对其最基本的保障权。(2)再分配制度变迁本质上是保障权配置的动态变化,保障权配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效果。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了从不普遍、不充分的保障权到普遍的、但依旧不充分的保障权转变,正是保障权配置的变化导致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政策效果。(3)测算期间内,对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的评估结果为:①我国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产生了“逆调节”效果。②再分配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较为微弱,在2007年之前的大部分年份产生了“逆调节”效果,而在2007年之后的大部分年份则产生了正向收入再分配效果。③再分配显著地缩小了城镇内部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④再分配显著地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这一“逆调节”现象是造成整体再分配出现“逆调节”现象的主要原因。(4)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果为:改革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逆向收入转移效果,各收入群体均为终生纯受益者,但更有利于高收入者;1997年的改革方案具有较强的代内再分配效应,有利于收入向低收入群体转移,并且下一代的负担要轻于前一代;2005年的改革方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但明显减弱了代内再分配功能,同时可能加重下一代的养老负担。(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其他政策效果为:新农保显著地提升了参保老人独居意愿和幸福感,营养结构也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老人的经济独立性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和照料负担,对缓解老人的心理压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过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政策效果的发挥。(6)我国未来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应是赋予居民充分的保障权。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首次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对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据笔者所知,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来研究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文献目前基本没有,本文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空白。(2)与大多数文献仅仅对再分配制度改革历程进行描述不同,本文还在其中融入了理论解释,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再分配制度改革的前因后果。(3)本文不仅对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效果评估,还对具体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效果评估;不仅对再分配制度改革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果进行了评估,还对再分配制度改革产生的其他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这样的评估更加全面和科学,评估结果也更为可信。(4)本文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再分配制度改革,而应与初次分配协同起来。以平等的参与权确保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以共享的收入权确保收入分配的过程公平,以充分的保障权确保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