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即俗称的走神、白日梦、神游等,是指注意从正在进行的外部任务转移到内部思维体验的过程。尽管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说思想走神了,但我们的大脑却还是保持着活跃的状态。早期有的研究把心智游移现象当做是一种人类大脑神经结构缺陷的衍生物,心智游移会占据人们日常意识的清醒时间,干扰个体对当前任务的表现,降低运动控制、影响学习效果。2010年美国著名期刊《science》刊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心智游移的比率占据人们清醒时刻的46.9%左右,而且当个体沉浸在心智游移体验时,这会极大地影响到自己不能按照原来的计划完成工作任务,结果往往导致羞愧感和不愉快感的产生。但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心智游移作为一种跨种族、跨文化,普遍存在于人类意识中且发生频率极高的心理现象和意识体验,它也具有着重要的适应性功能,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首先心智游移可以作为意识思维和容量无限的无意识思维之间的桥梁,同自我意识相关,帮助个体维持一种过去、现在、将来的连续感;其次,心智游移现象是一个激烈代谢的过程,前人的研究指出当个体处于思维游荡的状态时,大脑皮质在无意识里的自由活动会消耗一定能量,此时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上的默认网络会被激活,同时执行网络也会被激活,而这两个神经网络的激活促进了创造力思维的酝酿和复杂问题的解决。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心智游移带来的负面影响,近些年随着对心智游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提出了心智游移在计划和展望个人相关的未来目标、促进决策、降低孤独感、获取深度的个人记忆等存在适应性功能。
因此本研究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设计三个行为实验论证心智游移的适应性功能。实验一考察心智游移与状态无聊情绪之间的联系,通过使用容易让被试产生心智游移的持续注意反应任务(The Sustained Attention to Response Task,SART)和不容易让被试产生心智游移的选择反应任务对比在执行任务期间,经过长时间单调、枯燥按键任务的个体在状态无聊情绪上的差异,讨论心智游移是否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了状态性的无聊情绪的产生。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的多维状态无聊量表(MSBS)在时间知觉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p=0.003);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31)。
实验二探究心智游移对未来事件计划的功能,以往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产生于当前任务不相关想法时,总是会去想那些还未发生但即将发生的事件,以情景想象的方式在头脑里一遍又一遍地对那些事件进行预演,研究者这种特征称为心智游移的前瞻偏向。在实验二中,将具有目标导向的前瞻记忆任务(有、无)与任务类型(SART任务、选择反应任务)作为自变量加入到实验设计,来研究前瞻偏向在心智游移和未来计划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任务类型主效应不显著(p=0.512);前瞻记忆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p=0.273);任务类型与有无前瞻性记忆的交互作用显著(p=0.045)。
实验三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心智游移的不同结构上继续探讨其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通过有意心智游移和无意心智游移量表(Deliberate and Spontaneous Mind Wandering Scales),将在两维度上得分高的被试划分为有意心智游移组和无意心智游移组,采用2(组别:有意心智游移组、无意心智游移组)×2(任务类型:SART任务、选择反应任务)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创造力任务表现上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p=0.043);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p=0.842);任务类型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674)。
为此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心智游移是个体调节状态无聊情绪的方式之一,有效缓解了个体处于状态无聊时对时间知觉的敏感度,降低了状态无聊情绪的唤醒度。
(2)前瞻记忆任务在心智游移与对未来事件思考的影响起调节作用,有着前瞻偏向的个体能够从心智游移中获益,去思考一个比当下任务更加紧要的事件。
(3)有意的心智游移与无意的心智游移对创造力的影响是一致的。
(4)心智游移现象可以增强酝酿效应,能够带来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心智游移可以作为意识思维和容量无限的无意识思维之间的桥梁,同自我意识相关,帮助个体维持一种过去、现在、将来的连续感;其次,心智游移现象是一个激烈代谢的过程,前人的研究指出当个体处于思维游荡的状态时,大脑皮质在无意识里的自由活动会消耗一定能量,此时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上的默认网络会被激活,同时执行网络也会被激活,而这两个神经网络的激活促进了创造力思维的酝酿和复杂问题的解决。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心智游移带来的负面影响,近些年随着对心智游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提出了心智游移在计划和展望个人相关的未来目标、促进决策、降低孤独感、获取深度的个人记忆等存在适应性功能。
因此本研究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设计三个行为实验论证心智游移的适应性功能。实验一考察心智游移与状态无聊情绪之间的联系,通过使用容易让被试产生心智游移的持续注意反应任务(The Sustained Attention to Response Task,SART)和不容易让被试产生心智游移的选择反应任务对比在执行任务期间,经过长时间单调、枯燥按键任务的个体在状态无聊情绪上的差异,讨论心智游移是否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了状态性的无聊情绪的产生。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的多维状态无聊量表(MSBS)在时间知觉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p=0.003);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31)。
实验二探究心智游移对未来事件计划的功能,以往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产生于当前任务不相关想法时,总是会去想那些还未发生但即将发生的事件,以情景想象的方式在头脑里一遍又一遍地对那些事件进行预演,研究者这种特征称为心智游移的前瞻偏向。在实验二中,将具有目标导向的前瞻记忆任务(有、无)与任务类型(SART任务、选择反应任务)作为自变量加入到实验设计,来研究前瞻偏向在心智游移和未来计划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任务类型主效应不显著(p=0.512);前瞻记忆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p=0.273);任务类型与有无前瞻性记忆的交互作用显著(p=0.045)。
实验三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心智游移的不同结构上继续探讨其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通过有意心智游移和无意心智游移量表(Deliberate and Spontaneous Mind Wandering Scales),将在两维度上得分高的被试划分为有意心智游移组和无意心智游移组,采用2(组别:有意心智游移组、无意心智游移组)×2(任务类型:SART任务、选择反应任务)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创造力任务表现上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p=0.043);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p=0.842);任务类型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674)。
为此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心智游移是个体调节状态无聊情绪的方式之一,有效缓解了个体处于状态无聊时对时间知觉的敏感度,降低了状态无聊情绪的唤醒度。
(2)前瞻记忆任务在心智游移与对未来事件思考的影响起调节作用,有着前瞻偏向的个体能够从心智游移中获益,去思考一个比当下任务更加紧要的事件。
(3)有意的心智游移与无意的心智游移对创造力的影响是一致的。
(4)心智游移现象可以增强酝酿效应,能够带来更多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