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游移适应性功能的实验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o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即俗称的走神、白日梦、神游等,是指注意从正在进行的外部任务转移到内部思维体验的过程。尽管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说思想走神了,但我们的大脑却还是保持着活跃的状态。早期有的研究把心智游移现象当做是一种人类大脑神经结构缺陷的衍生物,心智游移会占据人们日常意识的清醒时间,干扰个体对当前任务的表现,降低运动控制、影响学习效果。2010年美国著名期刊《science》刊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心智游移的比率占据人们清醒时刻的46.9%左右,而且当个体沉浸在心智游移体验时,这会极大地影响到自己不能按照原来的计划完成工作任务,结果往往导致羞愧感和不愉快感的产生。但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心智游移作为一种跨种族、跨文化,普遍存在于人类意识中且发生频率极高的心理现象和意识体验,它也具有着重要的适应性功能,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首先心智游移可以作为意识思维和容量无限的无意识思维之间的桥梁,同自我意识相关,帮助个体维持一种过去、现在、将来的连续感;其次,心智游移现象是一个激烈代谢的过程,前人的研究指出当个体处于思维游荡的状态时,大脑皮质在无意识里的自由活动会消耗一定能量,此时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上的默认网络会被激活,同时执行网络也会被激活,而这两个神经网络的激活促进了创造力思维的酝酿和复杂问题的解决。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心智游移带来的负面影响,近些年随着对心智游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提出了心智游移在计划和展望个人相关的未来目标、促进决策、降低孤独感、获取深度的个人记忆等存在适应性功能。
  因此本研究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设计三个行为实验论证心智游移的适应性功能。实验一考察心智游移与状态无聊情绪之间的联系,通过使用容易让被试产生心智游移的持续注意反应任务(The Sustained Attention to Response Task,SART)和不容易让被试产生心智游移的选择反应任务对比在执行任务期间,经过长时间单调、枯燥按键任务的个体在状态无聊情绪上的差异,讨论心智游移是否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了状态性的无聊情绪的产生。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的多维状态无聊量表(MSBS)在时间知觉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p=0.003);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31)。
  实验二探究心智游移对未来事件计划的功能,以往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产生于当前任务不相关想法时,总是会去想那些还未发生但即将发生的事件,以情景想象的方式在头脑里一遍又一遍地对那些事件进行预演,研究者这种特征称为心智游移的前瞻偏向。在实验二中,将具有目标导向的前瞻记忆任务(有、无)与任务类型(SART任务、选择反应任务)作为自变量加入到实验设计,来研究前瞻偏向在心智游移和未来计划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任务类型主效应不显著(p=0.512);前瞻记忆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p=0.273);任务类型与有无前瞻性记忆的交互作用显著(p=0.045)。
  实验三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心智游移的不同结构上继续探讨其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通过有意心智游移和无意心智游移量表(Deliberate and Spontaneous Mind Wandering Scales),将在两维度上得分高的被试划分为有意心智游移组和无意心智游移组,采用2(组别:有意心智游移组、无意心智游移组)×2(任务类型:SART任务、选择反应任务)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创造力任务表现上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p=0.043);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p=0.842);任务类型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674)。
  为此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心智游移是个体调节状态无聊情绪的方式之一,有效缓解了个体处于状态无聊时对时间知觉的敏感度,降低了状态无聊情绪的唤醒度。
  (2)前瞻记忆任务在心智游移与对未来事件思考的影响起调节作用,有着前瞻偏向的个体能够从心智游移中获益,去思考一个比当下任务更加紧要的事件。
  (3)有意的心智游移与无意的心智游移对创造力的影响是一致的。
  (4)心智游移现象可以增强酝酿效应,能够带来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两个研究共八个实验考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有关高校危机事件的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且学生对这些信息有怎样的认知加工机制。也尝试分析这些认知加工规律对于高校制定回应策略的启示。  研究一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维度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考察在报纸新闻报道中,高校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
学位
人们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对于视觉场景中发生的实质性改变往往不能意识到,也就是发生了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研究发现,变化盲视期间人们虽然没有觉察到变化,但是跟没有发生变化相比,行为表现却受到了影响,大脑激活区域也有所不同。个体能够无意识地知觉到变化的发生,这就是变化盲视中的内隐觉察(implicit detection)。  视觉场景中内隐觉察的可能性是变化觉察加工的一个核心问
学位
面孔在吸引个体的视觉注意定向上有较大的作用。面孔信息能够影响个体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定向过程,这反映在面孔能够更为突出地自动捕获注意(不随意注意定向),并延迟个体的注意解离过程(随意注意定向)。对面孔的注意偏好使得典型发展个体能够快速识别面孔的社会信息,进一步支持其社会功能的发展。自闭症个体常表现出社会适应和沟通的缺陷,这些症状的产生是否与自闭症个体对面孔的注意定向机制有关是研究的重点。然而,以往的
学位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阅读活动经常是在有背景声音的条件下进行的,探讨背景音如何影响阅读加工一直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话题。研究者将言语这类背景声音对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干扰的现象称之为无关言语效应。以往研究发现背景音对阅读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如不同工作记忆容量或人格类型的个体在有声音干扰的阅读中的表现不一样。与此同时,阅读理解是一种高认知需求的任务,需要存储最新的文本信息,运用复杂的建构加工以形成一个
学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视知觉能力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视知觉的损伤,尤其是视运动知觉的损伤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其中,整体运动知觉在视运动知觉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的损伤可能反映了其认知能力的下降,甚至可以预测阿尔兹海默症临床评估的严重程度等。然而,目前关于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方面的研究仍有许多局限性。因此,本研究结合心理物理学方法、问卷调查法
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创造力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大学阶段,由于个体和创造力有关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这一阶段是人一生中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鉴于此,“为创新而教”就成为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尽管大量的研究均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创造力的个体差异以及神经基础等,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一
消极完美主义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它与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多种心理病理密切相关,也是这些心理病理现象的致病和维持因素(Dry et al.,2015;Mehr&Adams,2016)。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信息加工特点的探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形成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更有助于开展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临床干预工作,对预防和减少其他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积极的意义。认知偏向是指个体
论文通过三项研究,从自上而下的预测以及自下而上的预视加工角度,探讨汉语阅读中词汇预测加工的认知机制问题,以及自然文本阅读中词汇预测性对阅读的影响。  研究一通过两项句子阅读实验,从自上而下的加工角度,考察词汇预测性效应的产生是基于“全或无”的词汇预测还是概率性的语义预激活。实验一采用2(语境限制性:强、弱)×2(词汇预测性:高、低)的被试内设计,强限制性语境包含高、低预测性目标词,但弱限制性语境中
学位
污名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某一特定群体或其成员存有消极的认知评价、消极的情感反应和歧视行为。已有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已经探讨了心理疾病污名,但就心理疾病具体类型的污名的研究还比较少。近年来,随着心理疾病患者人数大幅度增加,心理疾病污名也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与重视。其中,抑郁症患者人数呈不断向上增长趋势,使得抑郁症成为一个社会认知度相对较高的心理疾病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不同情绪对刻板印象的激活水平或影响作
学位
在日常生活中,面部表情可以表达和传递个人情绪状态与社交意图,对准确识别和评价他人面部表情对人们的社交活动有着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者多数是孤立的研究面部表情,但在现实中,人们会接收到各种信号,在识别他人表情时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背景信息。有时面部表情也会传递模糊的情绪信息,甚至无法让人通过面部表情来正确识别情绪。例如,羞愧的个体可能会努力用其他面部表情来掩盖他的情绪。因此,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并不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