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旨在于考察韩愈、柳宗元对先秦诸子文献的引用和接受,此考察目的在于从文献学和思想史的角度深入理解韩愈、柳宗元的阅读经历和思想世界。一方面通过全面梳理柳宗元对先秦诸子文献的辨伪考证,来更深入地认识对柳宗元在文献辨伪学史上的贡献与局限。另一方面通过分析韩愈、柳宗元对先秦诸子的引用与评价,可以从文献学和思想史的角度来比较韩愈、柳宗元在思想和价值追求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韩愈、柳宗元以及中唐古文运动。在深入阅读《韩愈文集》《柳宗元文集》以及全面梳理、分析韩愈、柳宗元对先秦诸子文献的引用、接受和评价的基础上,本文对韩愈、柳宗元的先秦诸子文献引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本文由“导论”和“韩、柳文集引用先秦诸子文献考释”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由三部分内容构成: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根据韩愈、柳宗元对先秦诸子文献的引用、接受情况来分析韩愈和柳宗元的思想。中唐时期国势不振,佛教传播很广,士大夫阶层中产生了较强的国家主义思潮和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受这种思潮的影响,韩愈在接受、评价先秦诸子文献时往往持有一种儒家文化本位主义思想,不太能客观地对先秦诸子文献和学说予以评价和接受。柳宗元对先秦诸子文献和学说的接受有一种比较突出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较为客观地评价先秦诸子文献和学说,对儒家学派不盲目推崇,而能提出合理质疑,对非儒家学派也能认识到其价值。其二,在对先秦诸子文献的接受中适当展开考据、辨伪,这是一种理性的接受方式。最后,从对先秦诸子文献的引用、接受的角度比较了韩愈、柳宗元的思想差异。第二部分“韩、柳文集引用先秦诸子文献考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文献考释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搜集、梳理了《韩愈文集》和《柳宗元文集》中所有引用的先秦诸子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引用文献研究是古典文献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适当扩大了引用文献范围,既包括韩、柳文集中直接引用的先秦诸子文献原文,也包括韩、柳文集提及的先秦诸子学派名及人名。这样处理有助于更全面地考察韩、柳对先秦诸子各学派的接受态度及他们的思想倾向。先秦诸子排列次序一依《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唯将《论语》从《六艺略》移到儒家子书之首。《汉志》未著录者如《鬼谷子》,则依《隋书·经籍志》列入。经过统计发现,《韩愈文集》引先秦诸子文献20种,对《论语》、《荀子》、《歇冠子》、《墨子》4部先秦子书有专篇论列,对《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墨子》5部子书引用较多,对其它子书引用、提及较少。《韩愈文集》中对《田子》、《列子》、《邹子》、《申子》、《慎子》、《韩非子》、《苏子》、《张子》、《尸子》8部子书仅仅提及1次人名或学派名。《柳宗元文集》引先秦诸子文献19种,对《论语》、《晏子春秋》、《管子》、《文子》、《列子》、《歇冠子》、《亢桑子》7部先秦子书有专篇论列,且多辨伪。除对《论语》、《孟子》、《庄子》、《列子》、《墨子》引用较多外,柳宗元对其他子书的引用、讨论比较均衡。从统计结果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柳宗元对先秦诸子的研读的深度和广度高于韩愈;其次,韩愈的思想是以儒家为中心,而柳宗元则兼综各家;其三,韩愈对先秦诸子文献的引用、评价主要是为了论证支持自己的道统思想,而柳宗元则主要从文献辨伪处着眼。二是在各节按语中对各部子书的历代目录著录情况、文献真伪问题等进行综述,同时对韩、柳所引用的先秦诸子文献在文献学上做了梳理。如在《论语》一节中对韩、柳文集中涉及到的《春秋》、《诗经》、《论语》等子书的成书及作者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文子》、《列子》、《歇冠子》等节对柳宗元辨伪的成就及局限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指出了文献辨伪史上存在的因盲信前人而错谬相承的现象。三是对于韩、柳文集中所引的子书的思想内容择要进行了辩证,如在《晏子春秋》一节讨论了《晏子春秋》流派归属的问题;在《申子》一节探讨了法家内部韩非子、申子和慎子在思想上的差别;在《慎子》一节讨论了法家与儒家、道家在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四是分析了韩、柳对先秦诸子各家学说的接受态度和价值评价。五是就涉及韩、柳思想的问题进行了合适的阐发。如在《孟子》一节探讨了韩愈尊孟的根本原因;在《荀子》一节就韩愈对荀子“大醇而小疵”的评价提出了韩愈“儒学原教旨主义”的思想倾向;在《管子》和《商君》两节结合韩愈对管子、商君的评价的矛盾态度,提出了“管商悖论”的概括。六是在文献足征的情况下,分析了韩、柳对先秦诸子文献的阅读史。如在《荀子》一节,分析了韩愈阅读《孟子》、《扬子书》和《荀子》的先后顺序;在《歇冠子》一节分析了柳宗元读《歇冠子》的时间较晚,寻书过程不易;在《庄子》一节分析了柳宗元与其岳父及妻弟都好读《庄子》,柳宗元喜欢《庄子》及道家应有家族内部互相影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