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可以说是附属于特定的国家、民族以及集团的文化之上的。语言是文化的外衣,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处处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文化和语言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一起构建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身份认同。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同属于亚洲汉字文化圈以及儒家文化圈,在语言和文化的要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来的“耻文化”,不管是从语言词汇上来看还是从文化内涵而言都有其相似之处。目前有不少和“耻”相关的文化研究或词汇研究,但把比较文化论和语言文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用在有关中日“耻”文化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日“耻”文化为研究对象,以中日和“耻”相关的语言行为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文化论和语言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日两国的“耻”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文本主要由以下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来由,以及简单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先行研究和研究方法,简单概述国内外和“耻”相关的主要研究现状,并进一步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词汇学,语用学,文化对比和文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而同时运用比较文化论和语言文化学来对中日“耻”文化进行阐述的则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中笔者试着采用这两种理论和方法从语言行为上发掘出中日“耻”文化的异同点。第三部分是中日两国和“耻”有关的语言表现的对比研究。笔者大致从成语、惯用语、谚语以及普通的词汇这四个类别出发,简单地汇总了汉语、日语中和“耻”相关的词汇,发现其中不少词汇是从儒家思想而来,而且日语中表达耻的词汇受古代汉语影响很大。笔者进一步对这些和耻相关的词汇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慢慢发现中日耻文化分别呈现出其不同的特征。第四部分是探讨和“耻”有关的语言表现所折射出来的中日两国“耻”文化特点和其不同之处。中国自古受儒家学说影响形成耻文化,并慢慢衍生出其独特的“面子”文化。作为耻文化圈的发源地,中国的耻文化给日本耻文化以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日本历史风土的独特性,其耻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即重视体面,集团主义以及义理和恩情的意识强烈。比较中日两国耻文化,会发现自律性·他律性、重视面子·重视体面是其明显不同之处。面予和体面两个看似相似的概念,实则全然不同,前者是保全自我形象的自我本位价值观而后者却是注重世人日光的他人本位价值观。第五部分简单地涉及了一下中日现代社会羞耻意识低下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探讨了导致这一问题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由于沉迷于网络无法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第二个是经济发展和核心家庭化带来的人家关系的淡漠,第三个是年轻人被错误的价值取向所误导。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以及今后的课题。笔者认为如果能进一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论述两国耻文化的差异对两国人民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打破这层障碍,本文将更有深意。由于能力和篇幅有限,本文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专家学者们的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