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萨尔图油田钻井施工过程中,部分三次加密调整井在完井电测过程中出现了微电极和自然电位曲线异常现象,部分异常区域甚至连接成片,导致通井重复测井。本文通过对异常曲线测井响应特征进行识别和分类,利用微电极和自然电位测井原理,结合钻井区块地质资料,分析曲线异常的影响因素,通过大量现场对比电测,总结出了不同曲线异常的钻井预防措施。通过研究得到以下认识:现场测井资料表明,完井电测过程中,出现异常的主要是微电极曲线和自然电位曲线,以及各种测井曲线匹配不一致。主要表现为:①渗透性地层微电极幅度小甚至没有,②渗透性地层微电极幅度过高、自然电位正异常,③非渗透性地层(如泥岩和油页岩)出现自然电位曲线负异常,④泥岩基线偏移。通过对钻井区块主要包括泥饼厚度、泥浆电阻率、地层水矿化度、注入介质、地层压力进行分析,利用流体测井、RFT等技术,确定油层注聚、高压层、泥浆电阻率低、泥饼厚度大、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小是曲线异常的主要原因。油层注聚后聚合物在油层孔隙中滞留,滞留程度和不同时期注入聚合物浓度和分子量有关系。同时测井响应特征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微电极幅度升高和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减小、平直。高压层和渗透性好、压力低的注聚油层都可以导致渗透层处自然电位正异常,微电极幅度高。两者曲线特征相似,很容易将注聚低压层判断为高压层,电测时加测流体能将二者分开。提高钻井液密度,对二者引起的曲线异常效果明显。泥饼厚度大导致测井曲线异常,完井后用旋流发生器通井,减小泥饼厚度,能有效提高微电极幅度。泥浆电阻率低导致微电极幅度低,在泥浆中混入原油能提高其电阻率,提高微电极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