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界对张爱玲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文学界对这位出色的作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评价;另一方面,不管是文学界还是翻译界对这位同样优秀的翻译家给予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张爱玲做了很多种形式的翻译,每一种不同的翻译经历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她的这些贡献却一直视而不见。自译是很独特的一种翻译现象。一些西方国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自译者,学术界也对他们的自译活动及自译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西方世界,忽视了东方语言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张爱玲是一位出色的译者,不仅翻译他人的作品,更是将很多自己的作品也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本文作者即选择了张爱玲的自译作品《怨女》进行实例分析研究。自译因其特殊性往往引起学界的很多争论,但是它引起争论的地方也正是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自译者同时又是原作的作者,著名自译理论家Fitch提出了自译文本和原作之间互补完善的说法。另外,还有学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两个文本间不可避免的重大差异不应成为学者们头疼的违反“对等”原则的问题,而应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角度,即“中间区域”(Mid-zone)。普通翻译存在着这样的“中间区域”,正是学术界(如Pym)正在试图研究的“文化间性”(interculture)所在。自译则因为译者同时拥有原作和译作这一特殊性使得这个“中间区域”更加宽阔。因此,本文即从“中间区域”的角度对张爱玲的自译现象进行了分析探究。另外,为了检验自译者在“中间区域”所进行的非常自由的翻译活动的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由此产生的自译文进行简单的效果评析,以证明自译者在发挥了自由的权限之后所产生的自译文是有其特殊价值的,即能使这样的自译文像原创作品一样融入到该语言的文学体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