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在“一义多形(onomasiological)”的视角下,基于语料库数据,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英语分析型致使构式(Analytic Causative Construction,ACC)在中国学生英语书面语语料库(WECCL)和鲁汶英语母语者作文语料库(LOCNESS)中的使用差异。通过人工语义删选,通过人工语义删选,本研究从语料库中一共获得涉及cause,make,get,have四类致使标记的1265例致使构式句;针对每句目标句,进一步从致使者、被使者、致使标记、受事谓词及涉事者等槽位进行参项标注,共涉及21个参项。研究主要从三方面考察母语者和学习者分析型致使的使用情况:首先,统计四类致使标记在语料库中的出现次数,对比母语者和学习者ACC使用频率的差异;其次,关注分析型致使构式不同槽位中各参项是否会影响致使标记的选择;最后,若某一参项与构式选择具有显著相关性,则计算该参项下每一赋值对应四类致使标记的标准残差值,以判断对构式选择的吸引倾向。所得结果表明,make是母语者分析型致使结构中致使语义最强、使用频率最高的核心动词,学习者在习得该构式时,对make的依赖性由词汇层面进一步扩展到构式层面,出现过度使用make-ACC的问题,其习得过程反映了“构式泰迪熊”现象;并且,研究还发现,影响学习者make-ACC和母语者make-ACC选择的各参项所表现出的吸引倾向基本一致,而影响学习者非核心构式cause-ACC、get-ACC和have-ACC各参项与母语者中相应构式所表现出的吸引倾向却存在差异,说明学习者缺乏对非核心构式的掌握。基于语料库数据,本研究探讨了母语者和学习者分析型致使构式的使用情况,对比性地解读了学习者在习得该构式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本研究在理论上支持并验证了前人分析型致使研究的结论;另一方面,本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致使构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者需相应地涉及非核心致使构式的习得,降低学习者对高频构式的依赖性,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该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