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支柱性作用。《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提出的内圣外王“八目”,得到后世儒者,尤其是二程与朱熹的阐释与推崇,成为儒家知识分子修养内圣德业、成就外王事功的共由之路。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它的权威性几乎不容置疑。然而,杨简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心学视野下,对《大学》倡导的“八目”提出了直接而彻底的批评。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理学与心学迥然相异的本体之说。因此,笔者在第一章即简要介绍了杨简的心本论思想,这是杨简一切理论与观点得以形成的根据所在。然后,笔者按照内圣外王“八目”的顺序,在较为系统的整理相关素材的基础上,对杨简提出的新主张做出了细致的分析与阐发,并将其与其他学派,尤其是程朱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力求在这种对比过程中,彰显心学本旨。杨简以“心”解经,将心学贯彻到对于经典的诠释阐发中,也贯彻到他的生活与生命的所有细节之中。这种全新的解释、彻底地贯彻,折射出中国古代儒士的创新精神与思想活力,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儒家思想内在的包容性、创新性以及因此而生的可持续性。随着历史的发展,思想也在不断完善与更新,儒家的经典著作在后人的重新阐释与发扬中活力四射。事实上,正因为儒家思想体系涵具着非凡的的包容力、创新力与自我完善能力,才能与时偕行,在时光永不止息的流转变迁中,没有随其他思想一同老去甚至消逝,反而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