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推免的制度设计与实践运行的错位——以高校社会学专业为例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rt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催生了推免制度实践的新景象,高校对正式制度的策略性变通及与推免生的博弈互动展现了真实的实践秩序,与规范高校推免招录秩序、保障推免生自主择校权的制度表达相背离。本文以2014年推免新政为切入点,对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推免生与招生老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挖掘推免互动中利益主体的行动逻辑,探讨推免制度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出现错位的原因,折射出教育场域中制度实践存在的现实问题。  研究发现,推免新政实现了从政治嵌入到教育自主的转变,制度层面凸显了公平竞争、开放交流的文本表达。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基于本位利益和地方性知识,通过目标替代、权威弱化、利益共谋、规则软化等变通方式悬置了国家推免制度,建构出用于推免招录的非正式制度,加剧了校际竞争的分化效应。另一方面,推免生在国家推免制度与高校招生制度的夹缝中寻找周旋余地,与高校展开了利益博弈,彰显了复杂而具争夺性的实践秩序。可见,制度实践与制度目标错位,固化了社会流动中的地位继承和教育场域中的高校分层,增加了推免招录的工作量,这一悖论可以融合制度的设计、实践的逻辑以及所嵌入的教育生态三层次来解释。国家统一化、简单化的制度设计与灵活性、地方性的实践运行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而且在渗透着精英意识的教育场域中,高校及推免生的名牌情结与高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基础合力导致了推崇公平自由的推免制度在实践中的变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征地成为农民与地方政府互动中的主要内容。从微观的征地过程来看,农民从征地拆迁所得的补偿是与地方政府之间讨价还价后的结果。本文
从清朝时期在东部蒙古地区实施了蒙地开垦,从而引入了大量的移民,对该地区历史文化产生了各方面影响。本文着重对该地区历史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变迁以及蒙古族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