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校本课程管理是“三级课程”管理的内容之一。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校本课程管理可弥补“集权管理”模式的不足;校本课程管理水平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校本课程管理有利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何谓校本课程管理,综观“校本”、“校本课程”、“课程管理”三个概念,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管理就是对校本课程的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校长及教师等,管理客体是课程生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美国是“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与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相比,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其优点主要表现于:课程管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追求校本课程管理的专业性。然而美国校本课程管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于课程管理混乱。后现代主义哲学是校本课程管理的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哲学对校本课程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于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管理系统理论则对校本课程管理的主体及客体进行梳理,管理系统论认为校本课程管理主体应包括决策人员、智囊人员、执行人员、监督人员,管理客体包括对校本课程生成的管理、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以及对校本课程评价的管理。校本课程管理属校本管理,研究校本管理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行校本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的决策者是“学校课程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纲要》进行审核,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必要条件,并监督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其主要成员应由校长、各学科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社会人士代表等组成,而校长在学校课程委员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同时也是校本课程管理的主体,是校本课程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对此很多教育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如泰勒、施瓦布、亨德森和霍桑等。校本课程管理的智力支持主要来自师范大学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校本课程管理的监督者主要是教育行政人员、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等,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监督,并把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课程委员会,让学校课程委员会及时做出调整。校本课程管理客体划分的理论依据是“泰勒原理”。对校本课程生成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合理的校本课程目标;确定校本课程的类型;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主要包括:对课程资源的管理;对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管理。对校本课程评价的管理包括:对校本课程评价目的的管理;对校本课程评价方法的管理;对校本课程评价结果的管理。广西属落后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尚未成熟,校本课程管理主要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对校本课程管理重视不够。第二,校本课程管理领域过窄。第三,领导和教师的角色限于控制和执行。导致我区校本课程管理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课程素质较差。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管理。第二,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课程素质。如成立专家组,具体负责全区校本课程管理实施的指导工作;实施“培训——上岗——专家指导的校本教研——再培训——再上岗——再接受专家指导”的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第三,改革校本课程评价。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尽快把校本课程纳入高考评价范围,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地位;改进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法,使校本课程评价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