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裕贞(1908-1937)和沈从文(1902-1988)在韩中两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虽然没有资料能够证明他们有过思想、文学创作方面的交流,但他们在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文学创作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点。例如他们的作品在创作主题、作品背景、语言方面等都呈现出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采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中的平行研究法,对比研究金裕贞和沈从文30年代创作的乡土小说,考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两位作家乡土意识的异同点,并尝试找出其原因。通过对两位作家的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两位作家都以自己的家乡作为背景进行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对家乡自然山川的热爱。这与作家在乡村度过了快乐童年和长大后在城市遭到的身体、精神压力而引发乡愁有关。第二,两位作家都塑造了具有纯粹的人性美的人物,表达自己对淳朴、善良的人性美的追求。沈从文的小说塑造的大都是善良、淳朴的人物,特别是把本来应受到谴责的妓女也作为人性美的展示对象。而金裕贞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表面上具有歪曲、变质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饱受贫苦的折磨,为了生活不得己走上了堕落的道路。作者认为贫穷是人性变质的原因,这些人物内心依然具有人本来的淳朴和善良。第三,两位作家都在小说中再现了当时的传统风俗。沈从文主要着眼于湘西的童养媳制度和封建迷信思想给女性带来的悲剧,金裕贞则着眼于封建家长制主导下的女必从夫思想给女性带来的悲剧。第四,两位作家捕捉到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社会的弊端,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农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和怜悯。沈从文并未对农村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而是以理性的思维和冷静的态度进行审视,用淡淡的笔调将农民的悲剧命运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金裕贞用诙谐的表达方式控诉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弊病。他认为贫困是农民走向堕落的主要原因。将农民为摆脱贫穷而做出的悖于伦理的行为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两位作家作品中出现上述这些异同点的原因主要有,作者的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当时中韩两国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以及作家表达方式的差异等等。本论文通过分析两位作家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乡土意识,进一步揭示这些作品在当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以期更全面、更客观地研究金裕贞和沈从文两位作家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同时,中韩两国对文学作品中乡土意识的研究少之又少。希望本文能在金裕贞和沈从文的比较研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今后相关研究着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促进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交流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