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驱动力研究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前沿课题,也是地学界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规律、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和作用研究,是当代国际地球科学,尤其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加强土地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变化的研究,对于保障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条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阴山北麓处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和东南季风尾闾地区,具有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构成全球变化的土地覆盖/利用响应最敏感地区,也是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敏感区。以武川县的实例研究,可以详细地说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较好(更科学)地确定变化所需的空间及时间分辨率。因此,为了研究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应该开展局部的或区域的个例研究。
本文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利用GIS技术,采用1995-2005年的TM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开展近200年的武川县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时空演化的过程。通过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耕地的影响程度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人文机制。县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更符合于研究区实际情况。并对武川县的耕地利用进行了景观生态评价。
结果表明:从1995-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上看,减少的耕地主要变为林地、草地、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10年来武川县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过程表现为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林地处于增加趋势,草地、水域、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呈现先减加后增的波动趋势;1995-2005年间武川县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区域差异非常明显。近十年间武川县农用地面积变化整体上处于减少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社会发展因子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柴油使用量、第一产业值、第二产业值、第三产业值、房地产业、城镇居民消费、农业贷款;科技进步因子包括农用薄膜使用量、化肥使用量、机电排灌面积、农药使用量、机电井数、水果产量、乡村务农人口。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社会发展因子中农用地面积变化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52、1.13;在科技进步因子中农用地面积变化与农药使用量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86.968,与水果产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2.764,与机电井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5.556。1996-2005年间武川县建设用地面积整体是增加趋势,年均增加39 hm2;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武川县的驱动因子:人口类指标的驱动作用明显大于经济类指标,第一产业对武川县建设用地的驱动力较明显,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结果则突出非农业人口与建设用地的相关系数最为密切,反映出近几年武川县非农业人口增长与建设用地的增长幅度最为一致,而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房地产投资额的关联度偏低,反映出近几年武川县工业化发展速度缓慢,由此对建设用地增加的作用明显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