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佤族主要聚集在云南省西南部地区,属云南土著民族之一。佤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沧源崖画便是其智慧文明的结晶。本文选取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的岩帅乡、班老乡的佤族村落为田野调查地点,以两地的音乐文化事象为研究论域,对此进行了两年有余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二者同是佤族,有着相同的族源血脉等渊源关系,却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在音乐文化及其呈现方式等方面,也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历史上,佤族一直信仰本民族的自然宗教,以万物有灵为特点。近代以来,由来外来宗教进入沧源地区,相隔不远的村寨的由于历史原因,一部分保留了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另一部分接受了外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总体上讲,岩帅地区更多的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音乐样式,而班老地区的传统音乐几乎消失殆尽,此地的佤族族群在漫长的时空转换中选择了别样的声音世界。本文选取的两个田野调查点正是这两种宗教信仰下的典型村寨,其民族节庆、人生礼仪、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很丰富,与这些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文化也较为典型。本文运用音乐人类学、民族文化学等理论方法,以个案调查为切入点,在共时性观察的基础上,从村寨老人、文献资料中梳理其历时性的音乐与宗教习俗之间的关系,试图分析在这种文化分化程度不高的社区里,音乐的发生、社会的维持等方方面面不仅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同时近代以来社会变迁、文化传播等因素也是两地音乐文化呈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笔者以同一民族的两个生活群体不同的音乐表现为出发点,试图以因宗教信仰的相异从而导致相应的音乐概念、音乐行为及其音乐的生成发生如此大的变异为论域,用阐释性音乐民族志的写作方式,以研究对象的村落生活、宗教信仰、民俗习性等为研究背景,对其音乐文化进行全方位的阐释。文本中所呈现的事象让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世人眼前的岩帅地区虽经历过佛教(汉传佛教)的冲击,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信仰核心体系以及依附在此核心上所衍生的音乐表达,;而班老地区在接受南传上座部佛教以后,音乐观念、音乐行为等发生了质的裂变。本论文拟从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视角,将以上所提及的论域作为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认知和研究。因为今天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不仅应该研究各民族音乐的“音响结构”,更肩负着考察、分析和阐释各民族整体音乐文化的历史重任。